有哪些名人叫池?

池的姓氏有三个来源:

1,从嬴姓开始成为战国时期秦王室后裔,以祖字为姓。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叫公子子的皇族。他是秦国的一位赋家。他家道殷实,子孙以他为氏,故名迟。

2、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家在地者,市、乡、园、池也。”古代的城墙叫城或墙,城外的护城河叫池。据《贵族宗族言行录》记载,古时候护城河叫池,住在城池河边的人取名“池”,世代相传,称为池氏。

3.还有蒙古、满洲、朝鲜等少数民族以迟为姓。

迟氏始祖:公子。后姓是以地方为基础的姓。据考证,迟姓出现在距今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的河南陈留。起源于嬴姓,秦公子迟,原居咸阳京都。他赴汤蹈火,拯救秦国不被列强所灭,为保卫秦国其他土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子子的后人以公子子的“迟”字为氏,起源由此开始。据姓氏考证,有迟氏,秦丞相迟华为公子氏。赤石,生于刘晨大地,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云南、江苏等地。贵族家庭居住在西和县,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故迟氏子孙以公子迟为迟氏始祖。

第二,迁移分布

(缺)迟姓不在和台湾省百家姓前100名之列。迟的名字起源于2000年前秦汉之际的河南省陈留。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叫迟,又叫迟公子,在朝廷做大司马。他家人丁兴旺,部分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代代相传,形成了池姓。另一种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的护城河被称为水池。有句成语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意思是用护城河的水来灭火,水里的鱼就遭殃了。在古代,在城外种田的人往往在城市的边缘。一方面是生活用水方便,另一方面又接近农耕,名字中往往带有“池”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池的名称。贵族家庭来自西平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西宁县。根据对姓氏的考证,有一个迟氏家族,秦相迟华就出自这个家族。赤石,生于刘晨大地,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云南、江苏等地。贵族家庭居住在西和县,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今天的迟氏是一个人数不多,人数不多,但分布很广的姓氏。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山西、河北、北京、河南、陕西、湖南、云南、台湾等省份,以及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小不一的池姓,汉族人口占多数。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蚩姓。在使用的数百个姓氏中,池姓排在第211位。

第三,历史名人

蚩:战国时秦公富之子蚩的后代。公元前318年,张仪离开,取了项。

迟:浙江平阳人。韦辛(1211),宋代嘉定四年文科状元。在少定年间,李政子是校对员和秘书,也是教授、图书助理和《吴》的作者。端平知建昌军,淳祐掌淮西、江东,引建康府。

迟玉德:不是,明州,福建同安人,明朝好官。明嘉靖(1556)升任秀才,成为“太常寺邵青”的官员。他公正、诚实、明智,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池贤芳:直子,福建同安人。明年举人就是迟玉德的儿子了。他从事诗文创作,是一位以诗文著称的学者。著有《摇滚集》、《南参集》。

赤峰公:字三玄,黄岩人,由世袭的云起·魏健提拔为副总,掌管温州总公司。咸丰三年,温州被淹,四年春夏,很多人饿死。建议成立局给粥,提倡捐100元,责成学校互助。因此,所有的贵族都乐于服从命令。过了两个多月,就挤满了人,当地人立碑称赞。后任福建知府,死于官。

池生春:玉è银月阁,字剑,楚雄人。清代名士,官至国子监科。他的文笔书法都不错,算得上是秀才。他为人慷慨大方,言行符合礼仪。著有《入秦日记》、《陆贽集》、《诗余稿》等。

池凤城:原名陈封。河北景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9年(1920),任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武官。1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中原站被任命为26军中路军31师师长。公元25年,65438+10月,他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0被授予中将军衔。27年,参加徐州会战。28年3月,任30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游击司令,长江上游蒋芳军副军长,巴伊要塞区第13军军长兼警备司令。民国34年,从11,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打土匪”总指挥部中将。38年,参与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去世,享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