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起源
最早的旅行
旅游业的先驱是商人,最早的游客是航海民族腓尼基人。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已有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旅行活动的兴起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就有了。当时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就是大禹了,他为了疏通九江的十八河,遍游大江大河。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老子传道,骑青牛西去。孔子讲学并周游世界。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波斯,今伊朗、叙利亚。到了唐朝,玄奘取经,去了印度。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海岸,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做了游记。
中国古代的“旅游”概念
早在殷周时期,人们就开始注意旅行的种类。殷周人用“游”这个词来指当时最活跃的一种旅行——商旅。在《易经》中,一种专门针对商贾的占卜叫做“旅”卦。“旅”这个词用于商务旅行。首先,它有行走的意思。二是常被古人称为“鲁”。“旅”字与“陆”字相联,成为当时商业旅游的专名。
东周时期,出行的分类更加清晰。东周时期的人们除了沿用殷周时期的说法外,还称之为商旅、兵役、婚姻之旅、旅游、迁徙之旅。特别是,他们将现代旅游的概念引入了中国的旅游史。
“游泳”这个词的意思是漂浮在水中。人能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游动,当然是一件幸福的事(《诗经·李风·谷峰》)。因此,当时人们一般把那些任意的旅行活动,如狩猎、观光、游学等,统称为“旅行”。“游”的提出,说明东周时期的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旅游范畴,能够将旅游与商旅、旅级服务的雇佣(礼遇外交、长途商务)等功利旅游区分开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旅游从此进入自觉阶段。
“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六朝,齐梁之际,沈约(公元441 -513)的诗《游春施》,用来指以个人意志为主导,以观光游乐为主的旅行,以区别于其他功利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