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是怎样的?
地球表面某一动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很早以前就被人类逐渐认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大大增加了对中国各地动植物的了解。
在早期的经典著作如《愚公》、《山海经》和《李周》中,有着丰富的关于动植物地理分布的知识。
据传说,大禹派了一个名叫竖亥的人去测量东西南北之间的距离。
竖亥,又被称为“太张”,是一个步伐很大,有特殊行走能力的人。他带领专员,走遍中国,做了更精确的测量。他们在测量的时候,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以及基本单位尺、直尺、里等。竖亥从东极向西大步走了23345.75万步,从南极向北极大步走了23757.5万步。
大禹根据竖亥测量的结果测量了洪水的深度,然后从昆仑山取土来治理洪水。休闲地是草木灰。据说可以自己长,永远不会输,和水势抗衡。他还根据山川土壤和植被条件,把中国定为“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凉州、永州、禹州。九州的土壤和植被在《尚书·龚宇》中有所反映。
龚宇的出现与中国战国时期各地为了发展生产而对自然条件的评价密切相关。它描写了九州、山川、河流、土壤、植被、朝贡等等。其中兖州、徐州、扬州的土壤、植被都有较好的记载。
《龚宇》记载,在兖州,土壤为灰棕壤,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木本植物生长挺拔,土壤肥力较低;徐州的土壤为棕壤,草本藤本植物生长良好,木本植物以灌木为主。扬州的土壤是粘质的湿土,有种竹林和茂盛的草本植物,还有许多高大的树木。
愚公指出,生长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是不同的。由于地区和地理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也不同。所以种植的粮食作物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龚宇》的作者通过对动植物状况的调查和记录,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除上述三州外,《龚宇》还记载荆州的贡品有杵、杆、栗、青草和各种竹子。杵是香椿,茎是柘树,柏是桧树。此外,还描述了禹州产的各种纤维植物。
事实上,先秦时期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在《山海经》和《李周》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山海经》不是一个人一次的作品。是西汉刘向父子所编。是东周至战国时期的作品,秦汉时期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和润色。是作者根据自己对一些地区情况的了解,以及对各个地方的神话传闻而写的。这本书有很强的地理概念。
总的来说,《山海经》描写的动植物分布比较粗糙,描写区域一般,涉及的生物现实不清楚。只有中山经是清楚的,这可能与作者是中原人有关。
如《中山经》记载,条谷山的树多为槐树、桐树,草多为芍药、冬虫夏草。每座山的南面出产更多的磨石,山的北面出产更多的青雉。山里的树多是柏树,还有很多檀香树。还有大量的柘树,草多为小竹。
这部分地区还提到了松树、橘子、柚子、韭菜、药材、橡树、野草等,反映了古代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一些植被状况。
《山海经》也记载了动物的分布。《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中描写的动物有白猿、犀牛、大象、大蛇、毒蛇、鹦鹉等。,基本上是中国古代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动物。
《西山经》描述了中国温带和干旱地区的一些有特色的动物,如牦牛和麝。《北山经》记载了古代西北草原和干旱地区的一些动物,如马、骆驼、牦牛等。
《李周》一书全面反映了当时积累的生物学知识,与国计民生紧密结合。这本书很多地方都强调对当地环境和生物的了解。
《李周大司徒》记载:根据土地适宜其所生长的人、动物、植物的规律,对12地区土地的物产、名称进行区分,以此来观察人民的居住地,了解其优劣,从而使人民繁衍生息,使鸟兽繁衍,使花草树木生长,努力实现土地上的生产。
识别12种适宜在土壤中种植的作物,从而知道适宜的品种,从而教会人民种植粮食和果树。这里的记载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区分了各种野生动物的名称和种类,以此作为了解各地生物的依据。
在李周,生物首先被分为两类:动物和植物。动物又进一步分为“虫”和“大兽”,相当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昆虫包括龟、鳖、蚯蚓、鱼、蛇、蛙、蝉、昆虫等。大型动物包括牛羊、猪、虎豹、鸟类等。反映出中国早就知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李周有许多生态问题。书中提到要鉴定土地的物产、名称和适宜的作物,说明已经注意到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强调在种植作物之前调查土壤情况。比如“山主”这个岗位,负责森林类型的划分,区分各种森林中的产品及其利益;“石川”掌管着各个江湖的物产和利益。从调查自然、引进植物和狩猎中获得的经验总结。
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木材内部结构与光线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比如认为阳面质地细腻,阴面质地柔软。这一观察实际上涉及到植物的生态解剖学。
在一些章节中,作者还描述了人们对植物与水因素之间关系的关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李周大司徒》中的这样一段记载,是对五地土地情况、动植物特征、人的系统阐述,反映了人们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认识的深化。
山林中,动物以哺乳动物为主,植物以结壳斗果的树木为主。那里的人留着长发,身材方方正正。
在江河湖泊中,动物以鱼类为主,植物以水生或沼泽植物为主。那里的人皮肤黝黑湿润。
在丘陵地区,动物以鸟类为主,植物以核果类水果如李、李等为主。那里的人体又圆又长。
河漫滩地,动物以甲壳类为主,植物以有荚的豆科植物为主。那里的人又白又瘦。
在湿地,蚊子和虻是主要动物,而草类或莎草科是主要植物。那里的人又胖又矮。
这段话虽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刻板机械色彩,但不难看出,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有了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
《李周》一书的相关记述比《愚公》更为详尽和全面。不仅有详细的规划和分工,还有严格的资源管理设置。其中反映的生态学知识更加具体、丰富、鲜明,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进展。
总之,从《龚宇》、《山海经》、《李周》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从宏观的角度对各地的植被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具有一定的植物地理学思想。这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以促进人们了解什么地方和什么生物分布,什么类型的作物适合种植,并熟悉当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