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要点:
一是“和而不同”,二是“天人合一”,三是“中庸之道”。
(2)道家思想的论述要点是:一、“道法自然”,二、“无为而治”,三。知足常乐。"
(3)佛教思想的论述要点如下:一、“因缘和合”。二是“中道和谐”。第三是“平等与慈悲”。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道佛的和谐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的精神特质,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当前,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时俱进地创新儒道佛和谐思想,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1.树立生态文明“天人合一”的理念。
儒、道、佛都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条件。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鉴于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类由于忽视生态规律而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人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提供了行为准则。人类不能再肆无忌惮地干预自然事物的运动或进化,而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贪婪,减少对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遵循生态规律,让自然健康发展。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创人与自然和谐进化的“生态和谐”时代,是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后的理性选择。
2.树立人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
儒、道、佛都认为人与社会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即和而不同、中庸、中和、无为、中道、和谐,反对自我与他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既打破了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又实现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群体之间的关系。“哪里有好处,世界就会跟着受益。”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键。现代社会充满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的确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和谐的方式来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实行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使社会成为个人健康发展的家园,从而开创“社会和谐”的新时代
3.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确立“身心和谐”的观念。
儒、道、佛都追求身心和谐,主张“淡泊一人之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辩无益”,“不争之德”,“心自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在充满欲望的社会中,现代人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朝着人格健全、人性和谐、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身心和谐,才能保持独特的心境平和,才能心胸开阔,摆脱欲望的束缚。儒、道、释的身心和谐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过度追求物欲而产生的矛盾,把人的精神从他人和社会的驱动中解放出来,使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在人与文明的关系中确立文化融合的“文明和谐”理念。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又要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进步表明,一种文化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进化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于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具有重要意义。从儒道佛的和谐思想出发,倡导人类文明的“和而不同”、“中道和谐”,反对以自我为中心,反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追求一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平* * *和“和谐* *”。
参考资料:
百度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