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枪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步枪的发展过程与手枪基本相似,经历了火绳枪、燧发枪、前装枪、后装枪、膛线枪等几个阶段,然后从非自动改进发展到半自动、全自动枪。

事实上,关于步枪起源的最早记录是中国南宋时期出现的竹管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状射击火器。随后发明了一种金属管状的射击武器——火铳,在明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15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最原始的步枪,即火绳枪。到了16世纪,由于点火装置的改进和发展,火绳枪被燧发枪取代。16世纪到18世纪的300年间,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步枪都是前装的,用起来费时又麻烦。

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对螺旋膛线枪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枪管末端带有药室的步枪,并改变了长期使用的球形弹丸,发明了长方形弹丸。德尔文的发明对后来步枪和子弹的发展影响很大,明显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射程,所以恩格斯称德尔文为“现代步枪之父”。但是Delven步枪仍然是一种从枪口上膛的前装枪。

到了19的40年代,德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德莱塞的带撞针后手柄的步枪。这种枪的弹药从枪管后端开始装弹,用针击发,所以比以前的枪快4 ~ 5倍。但步枪口径保持在15到18毫米之间。

到了60年代,大部分军队使用的步枪口径已经降低到11mm。从65438年到80年代,由于无烟火药在子弹中的应用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步枪的口径大多缩小,一般为6.5 ~ 8毫米,弹头的初速和密度也有所提高和增加。所以步枪的射程和精度都得到了提高。德国的毛瑟步枪是当时的代表作。

19年底,步枪自动装弹研究开始。1908年,蒙德拉贡设计的6.5毫米半自动步枪首次装备墨西哥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加紧发展自动步枪装弹,先后出现了苏联的西蒙诺夫、法国的1918、德国的伯格曼等半自动步枪。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出现的自动装弹步枪性能更好;中威力子弹的出现,导致射速更高、枪管更短、重量更小的全自动步枪研制成功,也称突击步枪,如德国stg44突击步枪、苏联AK-47突击步枪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不同枪型和复杂弹药类型造成的操作、后勤补给和维修困难,各国不约而同地把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作为轻武器的发展方向,并在50年代基本完成了战后第一代步枪的重装。

1953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正式采用美制T65 7.6251 mm子弹作为该组织的标准步枪子弹,即北约子弹,并相继研制出使用这种标准子弹的自动步枪。比如美国的M14自动步枪,比利时的FNFAL自动步枪,联邦德国的G3自动步枪。

根据历次战争的经验、步枪的射程以及创伤弹道的考虑,美国在1958年开始试验5.56毫米子弹的小口径步枪,从而出现了5.56毫米子弹的M16小口径自动步枪。枪在1963定型。越南战争中使用后,进一步改进,于1969年大量装备美军。

鉴于M16自动步枪口径小、初速高、连发精度好、载弹量增加等优点,北约各国也竞相发展小口径步枪,出现了发射比利时SS109式5.56毫米子弹的系列小口径步枪。此后,大部分北约国家完成了战后步枪的第二次重装。

根据作战需要,其中一些步枪还可以单发、连发、三发和枪榴弹。有些步枪为了缩短长度,采用无支撑结构。法国的FAMAS自动步枪就是这种步枪的典型代表。

苏联采用发射M43式7.62毫米中间弹的AK47和AKM突击步枪,同时加强小口径步枪的研发,在1974定型AK74式5.45毫米小口径突击步枪。

迄今为止,在缩小步枪口径、枪支国有化和弹药普遍化方面取得了决定性进展。随着中型子弹和小口径子弹的发展,自动步枪、狙击步枪、突击步枪、短突击步枪等现代步枪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中国95式自动步枪在1989年提出研制指标要求,在1995年设计定型。被命名为QBZ95型5.8mm自动步枪(以下简称95式自动步枪)。该枪最早出现在1997,是解放军驻港部队的武器。

95式是一种无支撑结构,空气引导自动模式,机头旋转锁定,单发和连发射击的步枪。机械瞄准器是一个洞型门。95式自动步枪和QBB95 5.8毫米级机枪(简称95式级机枪)组成95式枪族。

后来又增加了QBZ95B短枪管短突击步枪。这三种武器一般简称为95式炮族。95式火炮和其他5.8毫米级火炮已经装备作战部队。

近2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具有独特性能和功能的步枪,如无壳步枪、液体推进剂步枪、箭弹步枪和未来先进的战斗步枪,为步枪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