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波的三卷怎么样?
整天写花,美食,臭美女有点难,忍不住提醒我不要玩东西。距离我写完《大浪淘沙》已经过去两天了,但事实上,《紫菱》的主人在第四本书还没写完就去世了,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大浪淘沙》讲述了辛亥革命前四川的护路运动,以及辛亥革命后四川的“假独立”。可惜没有说屠夫赵(赵二凤)在假复辟中被杀,工作未竟。这段历史应该是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但如果你耐心看完三大章节,你会觉得“为什么没有英雄?”比如赵屠户的那一幕,蒲殿军,在护路运动中,就已经破了胆。四川“独立”后,被选为巡抚,也是一个小事要亲力亲为,大事要犹豫不决的领导。东校场兵变,九子炮没响几下,我这破胆子不知何去何从。龙泉驿兵变确实重要;但是人家的“革命”真的不太像我们听到的革命模板。只是湖北革命党在武昌举起革命大旗,就红着脸高兴地喊:“我们他妈的怎么不也过日子了?”反正兄弟们也没听招呼,领着他们闹革命,不过还是个办法。“兄弟们在哪里?我认为革命意味着不再为其他个体工作,当我听到我不得不战斗时,我不禁感到沮丧。政治事件,政治事件,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下,无非是生活的一种妥协,道路走到岔路口时的一种选择,或者是一群政客在豪宅里炮制的一个场景;至于那些有着把人民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的理想的联盟成员?被绅士政客们完全排除在“独立”之外,甚至被赞为贴哪儿都是狗皮膏药。好大的浪,我都受不了放大镜看。但是,读完《暴风雨前和大浪后》,我总觉得先生正在写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这个故事并没有随着一个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也没有随着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停止。生活简直就是晋江,所以李先生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记录。因为他那么爱他的爱人,那么爱他的东西,你要他放弃混在河里的小花传单,是极其残忍的。所以读书往往会失去方向。好像李先生的小说不是以人物为原型,而是以事物为原型;至于写字,是为了编织东西;所以经常有人出没于这条晋江,一会儿漂出来,一会儿沉下去,就是没头没尾。看完四大本,黄夫人对楚雍兄妹的爱还是那么温和不热,吴还在血盆里讨饭吃。至于吴夫人,总之她是有福气的,看起来是个正经妻子。但是,但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得到一个印象深刻,让人难忘的数字?为什么没有一个这么生动的菜嫂和一张像《死水》一样歪歪扭扭的嘴?没有那些跨越时空存在的文学人物,大浪的魅力怎么可能不大打折扣?画国画有句话叫“有笔墨”;“大波浪”就像希望有笔和墨水。但是——为什么我还看得津津有味?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是一个很啰嗦很八卦的人,所以还是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