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锅
最早的火锅是用三脚架煮的。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瓷鼎,这是一种非常大的锅。当时,所有可食用的食物,如肉,都被扔进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使食物煮熟,这在当时被称为“汤”。到了西周,不仅发明了铜和铁,还改进了各种陶器制品,制成更小的器皿,适合普通人使用。铜和铁的出现不仅在器皿上形成了一场革命,而且和现代的锅也非常相似。铜锅和陶砂锅仍然是最实用和最常见的火锅用具,大鼎最终延伸为权力的象征。火锅的发展和餐饮历史的发展一样,都是循序渐进的,完全是根据当时的器皿、社会需求以及原料的发现和引进来改变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所说的“五熟锅”是一种有几个隔间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鸳鸯锅”。南北朝时,“青铜鼎”是最常见的器皿,也就是今天的火锅。演变到唐代,火锅又叫“暖锅”。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中,对火锅描述最生动的是南宋的兔丝片,是林鸿在《山甲清宫》中所写。当时,林鸿去武夷山拜访了隐士止步老师。当他接近山顶时,开始下大雪。一只飞奔的兔子滚下了石头,被林鸿抓住了。林鸿想烤一下,问stop老师会不会烧兔肉。停老师回答:“我在山里吃兔子是这样的。我在桌上放了个小炭炉,炉子上放了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使用这种烹饪方法,林鸿认为很好吃,他很高兴在下雪的冬天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随便吃点东西。因此,他给这样的吃法起了个好名字,拍下了当时“风起云涌晴江雪,风转晚,天光乍现”的美景。后来的今天,不管是各种肉类还是蔬菜,都可以这样涮。火锅的流派很多,四川火锅一般是成都和重庆!还有东北火锅,北京火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