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何时灭匈奴?
战争的起源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秦朝时,匈奴人被赶到黄河以北,撤退了700多里。汉初匈奴达到顶峰,不仅征服了几个北方部落,还夺回了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对汉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无力还手的刘邦采取了“和亲”政策,将“公主”许配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丝绸和粮食,一度缓和了中匈关系,但矛盾并未消除。匈奴奴隶主一边“亲吻”,一边经常骚扰汉朝边境郡县,掠夺汉朝人畜。文帝年间,1.4万匈奴骑入渭河和水镜流域,兵锋距长安不到200里,震惊汉室。文帝和景帝隐忍,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发展马业,积蓄力量抗击匈奴。到汉武帝即位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马匹不断增加,军事实力加强,已经做好了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建元三年(138),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岳氏部落进攻匈奴。元光二年(前133),梁武帝派人引诱匈奴人入关,在马邑(今山西朔州)秘密布置30万大军,打算一举围歼可汗本部。因为生意隐秘,可汗中途撤退,伏击未果。汉匈关系破裂,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开始。
前期从元光六年反攻到元寿四年(119),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九次进攻,卫青和霍去病为主要将领。
元光六年春,匈奴入侵上谷县(治鞠扬,今河北怀来东南)。梁武帝派大将卫青出上谷,骑将公孙敖出代县(治代县,今蔚县东北),骑将公孙贺出云中县(治今呼和浩特西南),骑将李广出雁门县(治善,今山西右玉地),都是在边境地区攻打匈奴。公孙敖布战败,损失7000骑;公孙贺部无所得;李光布战败;卫青独自进军龙城(今内蒙古东西部乌吉木沁旗),俘虏700人。这场战役导致了匈奴人的报复。当年秋天,匈奴多方入侵边境,尤其是渔阳。汉武帝派魏将韩安国为料官将军,迁到渔阳县(今北京密云西南)。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匈奴以两万骑侵汉,杀辽西郡(治,今辽宁义县西)太守,再进渔阳、雁门,前后掳掠数千人,围攻军营。梁武帝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卫青将军派战车三万骑出雁门,李将军歇郡攻匈奴。卫青俘虏了数千人,李希却无功而返。
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主力,从元朔二年开始的九年间,连续发动了河南四战、河西两战、漠北一战,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元朔二年,卫青、李希率军击败匈奴娄烦、白羊王,收复河南,俘虏数千人,牲畜百万余头。汉代设朔方县(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五年,卫青等五位将军在漠南击败匈奴右王献,俘虏1.5万人,得牲畜数十万头。六年二月,卫青将军率领六位将军,65438+万骑兵,进攻沙漠南的匈奴,死伤数千人。同年四月,卫青等人再次进攻漠南匈奴,死伤万余人。元寿二年三月(前121),骑骡将军霍去病率万骑进攻河西匈奴,俘虏近九千人。同年夏,霍去病再次击杀河西匈奴,死伤三万余人。秋,匈奴率四万余人降汉。后来汉朝设武威(今甘肃武威)和酒泉(今鲁夫酒泉)两郡,匈奴在北方五郡向旧长城投降,为五诸侯国。在过去的三年里,韩移民了70多万贫困人口,使关西和河南富裕起来。四年,韩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军,率领65438+万骑兵,分两路进攻漠北匈奴,* * *俘虏九万余人。
几经战乱,匈奴被赶出大漠南和河西,失去阴山和祁连山两大块地区,退守大漠北。
漠北中期防御后,汉朝兵马锐减,财政吃紧,无法快速重建骑兵集团。匈奴虽然损失惨重,但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实力。元寿五年至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对匈奴采取防御措施为主,必要的威慑措施为辅。
元寿五年三月,汉人迁徙至边县。丁原五年(112)十月,汉武帝亲自巡视河南,视察边境县驿设施,检阅边防军。六年,汉朝将武威、酒泉分为张掖郡(今甘肃张掖西北)和敦煌郡(今甘肃西北),移民是真实的。从陵居(今永登西北)到酒泉,是汉长城的起点。在河南和河西地区设置田官,以大量驻军耕种田地。元丰四年(前107),派将军屯硕放。太三三年(前102),在婺源长城外筑城、垒、亭,西北达鹿晗河(今克鲁伦河上游),旁有军队。修建居延堡(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
这一时期,汉匈之间多有小规模的交往。匈奴要么配合西羌骚扰汉边郡,要么以小股兵力邀请汉朝使节出使西域,避免与汉军正面交锋。主要的武装冲突发生在太初二年前后。元丰六年,匈奴乌维可汗死了,伍兹石鲁可汗站了起来。次年,即太初元年,韩派两名使者分别吊唁可汗和游,以离间其部落。这一举动引起了可汗的反感。两年,汉朝大将赵破奴派两万骑兵出北,迎击要降汉的匈奴左大尉。他松了口气,可汗杀了左大尉,出动八万骑兵进攻汉军。赵破奴被抓获并被消灭。三年间,匈奴入侵定襄、云中,死伤数千人,沿途破坏汉信坚城、壁垒、亭台。张掖、酒泉再次被侵,一个姓韩的被杀。为此,梁武帝派654.38+0.8万大军镇守张掖和酒泉北部,防范匈奴,以确保收大宛战役。
后期远征天汉元年,匈奴扣留中国大使苏武,汉匈关系再度恶化。二司将军李广利是汉武帝的主要将领,他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
二年夏,李广付息骑兵三万,攻打天山(指天山东部的哈里克山)右王献,先胜后败。秋天,李陵骑着校尉攻打匈奴,全军覆没。四年春,韩派李广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北上,率万余人迎击李广。游击将军韩说,他率领三万步兵出了婺源;因为公孙敖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和三万步兵出雁门攻打匈奴,没有成功。和三年,韩派李广七万人出婺源,古钦差商丘三万人出西河,四万人骑出酒泉攻匈奴。商丘成和马童一无所获。李广利先胜后败,投降了匈奴。(李瑟娥广利抗匈奴之战)
这期间较量的结果,韩杀了几万匈奴人,韩也损失了几万人。匈奴不仅屡败汉军前沿,而且实际控制了西域。和平四年,匈奴单于胡鲁古上书汉朝,提出和平条件,汉武帝也下诏宣布停战拥兵,从而结束了汉武帝与匈奴长达45年的战争。
吴帝对匈奴的战争,前期大胜,后期大败,主要有四点教训:
国力的培养和利用。从高祖到景帝,汉朝国库的长期积累和充实是梁武帝转变为亲战的前提之一。几经战乱,河南漠南之战后,汉朝财政枯竭。朝廷先后采取征收车船税、变卖贵族等几项措施,维持长期战争。平均每三年出兵一次,却不知省钱爱民,国力运用到了极限,导致武帝晚年面临执政危机。
骑兵的建造和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阶段,是从车马结合到以骑兵为作战主体的重大转折。大规模使用骑兵群,快速机动,远距离突袭,是汉军前期击败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几场战争下来,军队损失太大,耽误了作战行动。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整顿马政,但收效仍然不大。后期作战,步骑混杂,步兵甚至多于骑兵,是汉军失败的重要因素。
普通学校的选择和任命。汉武帝前期选将军校,立功者赏,犯错者罚。卫青和霍去病功成名就,赢得了荣誉。后期就业,奖惩不明。李广利一次次失败,说明梁武帝在使用上犯了错误。
战略策划与应用。前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多渠道合作,持续进攻;奇与正是天生一对,相互配合。始终以消灭敌人主力,夺取战略要地为目标。中后期,为了逼匈奴就范,年复一年远征,屡被承包土地、集结兵力的匈奴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