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社简介

上海出版社自成立以来,定位模糊,基本上各种书籍都有,严肃文学书籍、教科书、历书、书信、旧启蒙书籍、医学占星书籍、学生教辅书、字典、标点通俗小说等。所以今天,它虽然有100年的出版历史,但和同期诞生的商务印书馆并不一样。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出版社综合管理办公室内迁,先在长沙设馆印书,主要是课本,如何来的《三角学》。当时图书馆位于长沙市北正中街62号,负责人是徐尚斌。后来部分迁至重庆、广州,主要出版迎合抗日战争的书籍,如1938年2月出版的《抗日战争真实报道》。由于种种原因,抗战胜利后未能迁回上海。长沙、重庆、广州虽有上海报业(当时上海报业广州办事处的地址设在广州市玉山市新街43号),但基本上独立运作,经济上互不隶属。内地解放后,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突变,上海、广州出版界人士纷纷来港,带来大量书籍和纸模,并设立出版发行机构。除上海出版社外,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大公书局、上海图书公司等出版机构都是在这一时期起步的,出版文学、翻译、学生辅助读物、科技、青少年参考书等。大约从1952开始,香港书店的内地图书数量完全断绝,而香港人口迅速膨胀,工商业逐渐发展,就业人数增加。文化教育也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年轻人首先感到增加文化知识的需要,但相对缺乏适合这种社会需求的书籍,这促使出版业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及时出版年轻人的修养和智力书籍。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上海出版社主要重印经常在中国大陆出售的书籍,如1957和1960出版的《浮生六记》。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香港在工商业、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建设方面达到顶峰,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文化出版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流行文化开始盛行,严肃书籍被边缘化。最终上海出版社以出版医学星象和历书为主,其他类型的图书出版业务基本停滞,只剩下一个业务部门在东南亚做图书批发零售(也就是香港人所说的“二楼书店”)2009年,为了扭转颓势,上海出版社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出版图书,并设立了简体中文版的官方网站。为了扩大稿源,在开展网络出版业务的同时,还接受了全球华人的自费ISBN注册。出版方向是:百科全书、参考书和目录百科全书、参考书和指南。宗教与神学、文学与语言、虚构小说、艺术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科学、历史历史、工业、商业与管理、旅行与旅游、漫画、儿童与少年读物、摄影、地理、教科书等等。2009年5月9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和其他嘉宾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和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CEPA补充协议六对香港服务提供者开放影视、印刷、出版等创意产业。香港服务提供者可在内地设立独资、合资或合作的校对和制作服务公司,从事图书的校对、设计、排版等印前工作。上海出版社也借此机会在内地开设代表处,与内地相关单位合作,试水内地作者的出版事务。

上海出版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