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多姿多彩的畲族民间艺术

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畲族民间艺术也各有千秋。畲族民歌是畲族民间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是体现畲族民俗风情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那么畲族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像畲族的歌一样传承着畲族的传统文化呢?让我们来看看畲族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第一,民歌

民歌是畲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畲族民歌又称“畲族歌曲”、“民歌”。畲族人爱唱歌,擅长“用歌说话”。民歌融入畲族生活的程度,可谓是畲族中流行的一句话:“吃饭健身,唱歌健身”。他们张着嘴唱,歌词是自己违背日常生活常识和劳动场景写的。无论是祭祀、待客、婚礼、节日,还是日常生活、劳动中,他们都是以歌传情,以水答问。

在他们的歌声中,陈叙说着世界,送去思念,诉说着自己的心声;通过歌唱,我们可以记住季节,劝农织布,比较智慧,争奇斗艳,调节幽默,甚至可以用歌声来辨别亲友,衡量利弊,匡正人心。几个世纪以来,畲族人就这样唱着山歌,在艰苦的环境中四处迁徙,刀耕火种,创造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坚韧、智慧和开放。

畲族民歌按内容可分为神话传说、历史传说、小说、风俗礼仪、劳动、季节、时事、情歌、杂歌、新歌、儿歌、哀歌。

畲族民歌主要有四种基本调,包括闽浙调、罗连调、顺文调、闽徽调。这四个基本声调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四个声调互不相同,说明畲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的民族来源,并在散居后与其他民族杂居。四声相互联系,显示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文化特征。”基于畲族民歌的特点,它已成为畲族重要而鲜明的文化符号。

第二,舞蹈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她的舞蹈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它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自己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的特点。畲族舞蹈的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娱乐功能上,还满足了人们审美和情感宣泄的需要。而且表现在用这种形体艺术解释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历史功绩,唤起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承前启后,振兴和弘扬民族文化。

畲族传统舞蹈按内容可分为生产舞蹈和祭祀舞蹈,以祭祀舞蹈为主。畲族传统舞蹈与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由劳动场景和祭祀场景演变而来。生产舞蹈是源于并表现畲族生产劳动的舞蹈,包括狩猎舞、植竹舞、春舞、古神舞等。比如狩猎舞,就是一种与畲族狩猎和生产密切相关的舞蹈。祭祀舞蹈与畲族的祖先崇拜密切相关,集中表现在祭祀活动中。畲族的祖先崇拜是全民族最庄严、最虔诚的民俗活动。

祭祀舞蹈一般出现在两种场合:一是在迎祖祭祖活动中,二是在拜师、立功过程中,如领舞、钟刀舞、安祖舞、拜师、功德舞等。此外,还有迎神、驱鬼、祈福的舞蹈,如浙江文成扮演的王武、闽东的“丫鬟催帮”等。畲族舞蹈的表演者主要是男巫师(也称巫师、教师);普通人一般不表演,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只是配合舞蹈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参加舞蹈的人数取决于舞蹈的种类,包括单人、双人、三人、四人和多人。祖先崇拜舞蹈在浙江省兰溪市水亭畲族乡已经传承了200多年。6月111日上午,在兰溪市水亭畲族乡奎塘畈村,87岁的雷长柱老人当众表演兰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祖舞蹈,只见他身穿双排扣红衫,右手拿着喇叭形鼓角,左手舞动。雷长柱老人表演的祭祖舞蹈是向他的叔叔雷学习的。

传说畲族的祖先祁龙在打猎时被野兽误杀。后来,为了纪念祁龙,畲族人在每年的农历正月装扮成老师载歌载舞。祭祖舞是模仿亲戚们拿着各种工具保护祁龙的尸体,一边追逐野兽一边哭泣的场景。祭祀祖先的舞蹈和歌唱都是用畲族语言,表达驱邪、超度亡灵、祈求百姓平安。祭祀舞蹈在福建畲乡,还有一种由巫师表演的巫舞,以“保姆催你去死”为代表。“保姆催死”是闽东畲族女巫的一种仪式舞蹈。“丫鬟催帮”的祭祀仪式是由道士男扮女装,扮成奶妈陈景谷的形象来驱魔,有消灾驱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