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实际上是指赛义德、斯皮瓦克、巴巴等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写作/话语的研究。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判性概念;所谓后殖民文学,就是欧洲殖民国家的文学,用来区别于“主流文学”。后殖民文学的内涵是复杂的,不同的国家有各自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这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在研究方法上,该学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倾向于打破学术界限。其代表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各大高校任教的第三世界后裔。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以第三世界的批评家自居,不断攻击主流文化,从而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洋洋自得,以第一世界学术圈胜利者的姿态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无论是赛义德、斯皮瓦克还是巴巴,他们都经历了一个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艰辛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第一次将非西方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这使得历史未被质疑的西方中心论在跨文化语境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这个理论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包括福柯和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者解构主义。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第三世界文化视而不见。
在无休止的争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成为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种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研究的兴趣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很多经典作家的作品也被重新诠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复杂的精神氛围中进行的。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元化或者说多极化。当代世界文化不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探索不同文化的属性,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后殖民理论家的共同倾向。他们在重视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和父权中心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后殖民主义的确可以对当代复杂的文化现象给予某种文化解释,也可以透过现代多彩的文化面纱进一步窥视多元文化主义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