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风波的历史渊源
2月1日,《蛇口通讯》以《蛇口:过时说教与现代意识的激烈交锋》为题报道了这次座谈会,随后连续发表多篇文章,批评三位记者的思想僵化。2月12,羊城晚报报道了此事,“蛇口风波”的影响从南到北开始。
8月6日,1988,《人民日报》发表了7000字长文《蛇口风波答问实录》,并开设专栏进行讨论。从8月8日到9月4日,专栏以14结束,1531的稿件从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涌入人民日报,其中只有17.4%倾向于或赞同三位专家的观点。165438+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全国各地数百家报刊就此问题发表文章,大多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进。
时隔20年,人们仍然愿意咀嚼它在这一事件的记忆中所散发出的变化和发展的意义。邹认为事件包含两层意思。单从事件本身来说,它所透露的信息就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当时三位老师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权威。他们在全国巡回报道,观众完全受到了教育。但在蛇口,他们受到了年轻人的挑战。蛇口的年轻人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三位权威人士发生碰撞,甚至进行辩论,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非常大胆的。因为那时候蛇口的年轻人不像内地年轻人一样在国企或者体制内单位工作,他们质疑,他们不怕被贴上“落后青年”的标签,也不怕被当成帮扶批判的对象,更不怕丢掉工作。他们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现在想来,那些站出来反对专家的年轻人,在思想谱系上,延续了某种五四传统,重估了自己的价值观,敢于挑战旧的条条框框。
从更深层次看,蛇口青年与三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争论,说明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事物的看法,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说明以前的说教在当时已经不合时宜,甚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冲突。这种矛盾在当时的社会中其实是存在的,只是“蛇口风波”加剧了这种矛盾。引发了人们的新思考:新形势下,如何做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更有成效,如何让新一代青少年听得进去?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确实需要一个机会,来突破旧的思想藩篱,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开辟新的价值支点。其实都是这种背景下思想突破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