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川汇区的历史沿革

周口关帝庙据史料记载,明初,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的川汇区沿河修建了一个村落,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双日即使叫永宁集(今西旧村)。片场有一个村庄。本集属怀宁(今淮阳县)和商水县。永乐年间(1403-1424),由于淮河、何英和贾鲁河水运的发展,沙河南岸的伍兹街(今老街)新开了一个贸易市场,形成了一日集市。由于永宁集和集被河封锁,商旅受阻,物资交换不便,一个叫周的船夫(据口口相传,无文字依据)赶到街北口,修筑渡口,摆渡客商,交换物资。人们称渡口为“周家口”,又称周家口,故名周家口。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贾鲁河开始连接周家口和沙河,使周舟可以直达朱仙镇。面对航运的发展,近年来周家口的定居者越来越多,因此市区沿着河岸形成。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周家口更加繁荣,三家银行崛起,商业繁荣。一些大商家开设了陈箓、茶麻、杂货、中药店等商店。由于货场转运频繁,货物数量巨大,为适应市场需要,在沙英河上开设了一渡口。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1),清廷定都燕京后,社会秩序日益稳定,周家口市场也相应繁荣起来。一时间,外省商人争相经营,粮、棉、麻、毛皮等农副产品云集于此交易。市场日益扩大,工业日益增多,货物吞吐量日益增加,使得原来的港口已不能满足物资转运和过往商务出行的需要。人们开了许多渡船,住在岸边。于是,沙河两岸的房屋、街道连成一片,形成了永宁集东西三十余里的繁荣景象。

康熙初年,商水县设24处。永宁集和周家口就是其中一个地方。永宁集有1132户,周家口有1919户,可见当时人口之多。同时,周琛粮管所原设在淮阳县,康熙九年(1670)迁至周家口,管理全镇。由于战争停止,社会稳定,农业发展迅速,周家口的商业达到顶峰。当时六安的茶麻、两湖的竹木、两广的纸糖、天津的盐、山西的铜铁、豫西的山货和太康的棉花、淮阳的黄花菜、附近的皮毛、粮油、牲畜等都在周家口市场交易,日成交量约80万(银币)。牲畜贸易更为广泛,骡马公司180多家,素有“南牛北马”之称,旺季日营业额达6000多匹。此时的周家口方圆粮贸也是人人有份,有28家大型商店,80多家粮食作坊,年营业额超过1亿公斤。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一度达到数千人,使人口增加到20万。当时市场上经营货场,生产分支品种的局面已经形成。镇上有116条街巷,很多都是以产业命名的。同时,入驻周家口的各省客商捐资修建了近10同乡会馆,手工业捐资修建了50座寺庙。周家口已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商埠,北接赵岩,南接储江,西接秦晋,东临寺河,与朱仙镇、道口镇、社旗镇一起成为当时河南四大名镇之一。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清廷腐败,战乱与灾难挂钩,生灵涂炭。咸丰元年(1851-1860),捻军四次攻占周家口。清廷为了消灭捻军,咸丰八年冬开始修建周家口南、北村,并重修西村。同治四年(1965),两江总督曾国藩制定“剿捻”方略,重兵驻守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江苏徐州四镇。一省之急,三省之助,周家口最重要。曾国藩也驻扎在周家口,指挥围剿捻军,周家口陷入战乱。连年战乱和清末韩晶、津浦铁路的建成,周家口的航运和商业逐渐衰落。尤其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党在花园口开黄河大堤。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军入侵周家口,同年6月28日打开沙河大堤。周家口常年处于水患和战乱之中,达到了衰落的高潮,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沙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淮河、连接皖苏等省的重要省际水路。根据周口市地方港务局提供的信息,沙英发源于河南伏牛山脉的外房山,是淮河的最大支流。沙英自西向东流经河南中东部进入安徽西部,在阜阳磨河口汇入淮河,全长619公里,其中河南境内404公里,安徽境内215公里...

沙英河曾经有辉煌的航运记录。明代翰林学士熊廷弼是这样描述的:“沙英江中多桅烟火;水陆交汇于河堤,财货堆积如山。白天,千船争奇斗艳,到处都是桅杆和船帆,河里都是搬运和卸载货物的人。傍晚,渔火燃起,歌声阵阵...江浦万家灯火,千帆如高涵。”那么沙英河后来是怎么停止流动的呢?

据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沙英河见证了最快的航运复兴。货运量快速增长,航运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航道也得到系统整治。原有的木质帆船已逐步更新为机动船,码头的装卸条件也得到了改善。1956后,水利部门在兴修水利工程时,在洛河以下修建了逍遥、黄土桥、周口、沈丘、阜阳、颍上等六座水闸。由于对水资源综合利用认识不足,除阜阳闸设置了100吨级简易船闸外,均未设置过船设施,沙英河原有航道被切割成几段。

民国三十七年(1948)以前,周家口分为淮阳、商水两县。

1948 65438+10月17、周口市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淮阳行署。

6月1952、10周口市撤销,改为周口镇,隶属许昌地区商水县。

6月1953+065438+10月10恢复周口建制,仍属许昌地区管辖。

4月7日,1958,再次取消市建制,改为周口镇建制,归商水县管辖。

1965 6月15,周口地区专员办成立,总部设在周口镇。周口镇已成为周口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年165438+10月25日,周口镇改为县级建制,与商水分局合署办公。

9月26日,1980,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周口市。

2000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周口地区、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新设立的川汇区。(2)周口市设立川汇区,以县级周口市行政区域为川汇区行政区域。老街区人民政府。

2000年,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川汇区总人口为323738人(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2005年周口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川汇区撤销蔬菜乡、南郊乡、板口乡,设立相应的街道办事处(东、南、北、板口四个街道)。

2006年4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原商水县李埠口乡划归周口市川汇区管辖。

2011年6月3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豫民行办[2011]58号),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同意淮阳县徐湾乡整建制划归周口市川汇区管辖。区划调整后,川汇区辖12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乡镇,其中文昌街、坂口街、徐湾乡委托周口东部新区管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设泰豪路办事处和淮河路办事处。

2012 65438+10月12川汇区太浩路办事处管辖的冯村、柴塘两个村划归商水县城关乡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