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简介
2.夏太康迁都,商汤在西濠建都;武王伐周,八百诸侯会迎;周公辅政,将九鼎迁至洛邑。平,高祖独罗,光绪中兴,魏晋禅,孝改革,隋唐,后梁,十三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期,人口百万,朝贡四方,数百国来朝,非常繁荣。
3.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洛阳都曾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道路便捷。西周初年,中国第一个大型公路网建立,以洛阳为中心,笔直如箭,最远可达。隋唐大运河上,波涛汹涌,东起洛阳,西至于海,西至关陇,南至苏杭,北至幽燕。
4.东端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通地中海东岸,骆驼和马匹络绎不绝。洛阳是文化的读书人。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符西施》出自洛阳,被誉为“人文始祖”。据河图、洛书,成了八卦九域。从此,周公“制礼乐”,写文章,孔子去了李。
5.班固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完成了历史巨著《子同治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都曾汇聚于此,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左思写下了《三都赋》一诗,一度使洛阳纸贵以河洛为中心。
6.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为周公时,曾掌管洛邑,洛邑是成州城所在地,是西周的东都,直属周天子。
7.东周以洛邑为都城,其余大体与西周相同。战国时,洛邑改称洛阳,三川郡设在秦。县治洛阳,现辖三门峡市(除灵宝)、洛阳市(除栾川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这一带的东部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于弘农郡。
8.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地理名词,直至清代。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河南郡”、“河南尹”或“河南府”一直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这一地区。此时河南县辖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