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家族的第一夫人杰奎琳是什么?
1944-1947杰奎琳就读于波特小姐的学校,1947-1948就读于瓦萨学院,1949就读于巴黎大学,1951就读于乔治华盛顿大学。
杰奎琳的第一份工作是《华盛顿先驱报》的摄影记者,采访华盛顿特区周围的人们,并为他们拍照。为此,她结识了当时的一颗政治新星,民主党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约翰·肯尼迪。
2.第一夫人的职业生涯1960约翰·肯尼迪以几票之差击败尼克松,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1961,杰奎琳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她还为选举活动做出了贡献,甚至向杂货店老板解释了议会的组成。当她访问西弗吉尼亚州时,她感到震惊。她从未见过如此贫困。后来,当白宫需要装修时,她建议购买当地贫困公司的产品,以帮助这些地方。
她不喜欢“第一夫人”这个名字,认为这像是一匹马的名字。虽然她生活的所有细节都会暴露在媒体和公众的眼前,但她希望保护孩子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她不允许给孩子们拍照,但她出门时,肯尼迪会让白宫摄影师给他们拍照。
杰奎琳能说流利的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她喜欢法式美食和时尚,在白宫安排国宴时经常选择法式烹饪。但作为第一夫人,她害怕穿法国时装会被批评不爱国,所以请美国裁缝模仿法国风格为她设计制作衣服。她已经成为国内外的时尚偶像。在访问法国期间,她用法语与戴高乐交谈,受到了法国人的热烈欢迎。
杰奎琳的第一个主要任务是恢复白宫的原貌。当艾森豪威尔总统即将退位的妻子带她参观白宫时,她感到沮丧的是,那里到处都是毫无历史感的复制品家具。她认为白宫代表国家,应该恢复历史形象。她要求成立一个艺术委员会开始这项工作,到处寻找古董家具和历史艺术作品,甚至亲自给设计过白宫的人写信。修复工作完成后,2月4日,1962,她出面带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主持人拍摄了一个特别的电视节目,参观和游览整个白宫。
杰奎琳主持的许多社交活动让总统夫妇成为国内文化界的焦点。在美国历史上,他们第一次如此关注音乐、艺术和文化。杰奎琳的每一次接待,都让每一位来白宫参加国宴的客人感觉是一个美妙的夜晚。杰奎琳把原来的U型餐桌拆掉,改成了八人圆桌。在美国总统和前苏联赫鲁晓夫在维也纳的会谈中,杰奎琳和赫鲁晓夫的谈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总统谈判以失败告终,但赫鲁晓夫很欣赏美国总统的妻子。
基于以上原因,杰奎琳被视为60年代美国女性眼中公认的时尚领袖。【编辑本段】3。肯尼迪遇刺1963。8月,她的小儿子帕特里克去世,杰奎琳几乎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10月,肯尼迪请她和他一起去得克萨斯州帮助竞选。10月,1963,165438+10月22日,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时,她坐在他身旁的车里。
杰奎琳的勇气受到全世界的钦佩。她牵着两个孩子的手,主持了肯尼迪的葬礼。她和女儿在国会大厦的灵柩前跪下,一路跟随灵车从白宫来到圣马修斯教堂,最后在阿灵顿公墓丈夫的墓前点燃了长明火炬。《伦敦晚报》称赞她:“杰奎琳·肯尼迪给了美国人...他们最缺乏的是——王室的威严”。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杰奎琳在肯尼迪葬礼上的表演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目的是最后一次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向公众展示她的魅力和影响力。据说杰奎琳在肯尼迪遇刺后其实非常冷静理智。
肯尼迪去世一周后,杰奎琳接受了《生活》杂志记者的专访。她将肯尼迪在白宫的日子比作亚瑟王的神秘圆桌骑士,并说肯尼迪喜欢正在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她说,“肯尼迪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神话,但他宁愿做一个人。”
之后,她有一年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她女儿曾经告诉学校的老师,她妈妈一直在以泪洗面。杰奎琳一度想死,但还是要为孩子活着。【编辑本段】4。二婚1968年7月,肯尼迪的弟弟,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杰奎琳认为肯尼迪家族已经成为暗杀的目标。为了保护她的孩子,她决定离开美国。她于1968年6月20日嫁给了希腊船王亚里斯多德·奥纳西斯,奥纳西斯有足够的金钱和权力保护她。因此,欧纳西斯离开了他的情人——歌剧演员玛利亚·卡拉丝,而杰奎琳也失去了美国当局保护她的特权。
虽然结婚了,但婚后很少在一起。奥纳西斯和杰奎琳的孩子相处得很好,但是杰奎琳和奥纳西斯的女儿不和,所以她经常出去旅游购物。1975三月15奥纳西斯去世前填写了一份离婚协议书,当时杰奎琳和她的孩子都在纽约。根据婚前协议,杰奎琳未能获得奥纳西斯的遗产。他的女儿用3500万美元换取了杰奎琳放弃所有遗产的声明。
从那以后,杰奎琳一直住在纽约,担任《双周刊》的编辑,与一位比利时出生的已婚钻石商兼企业家住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反对拆除纽约中央火车站,20世纪80年代,他领导反对在中央公园附近建造摩天大楼。
她于1994年被诊断为淋巴腺癌,于5月10:15日夜间在她位于第五大道的公寓中去世,享年64岁。
5月23日,她的葬礼向全国直播,尽管她希望葬礼仅限于亲属参加。她被葬在阿灵顿公墓她已故的丈夫肯尼迪旁边。克林顿总统发表了书面讲话,她的两个孩子向她献了鲜花,标志着美国一个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