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杭州做官的成就

修建苏堤

元佑四年(1089),苏轼龙图阁学士,知杭。由于西湖久未清淤,已淤塞过半,“太平湖平湖长期杂草丛生,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苏轼到杭州的第二年,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驱逐农田,恢复旧景,并在湖的最深处立三塔(今三塘映月)作为标志。他收集了疏浚的淤泥,修建了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由六座桥连接起来,供行人通行。后来简称“苏公堤”或“苏堤”。

“东坡处处修苏堤”,苏轼一生修了三条长堤。苏轼贬谪颍州(今安徽阜阳)时,也在颍州疏浚西湖,修筑大堤。邵圣元年间(1094),苏轼被贬为袁宁军副使,驻惠州(今广东惠阳)。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驰骋,一路来到贬谪中心,受到岭南百姓的热烈欢迎。苏轼把皇帝给的黄金拿出来,捐赠疏浚西湖,修建长堤。为此,“父老欢聚,壶空。三天喝不下,就把村里的鸡都杀了。”人们在庆祝。

扩展数据:

历史典故

苏东坡通过各种渠道筹钱,米粮折合* * *万余元,石头,一般可以动员十万以上的工人,空缺的部分需要朝廷解决。他动员居民疏浚西湖。至于如何处理这些疏浚出来的淤泥和湖草,苏东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这些淤泥和湖草堆在湖的西侧,修建一条长880尺、宽50尺的长堤,横跨西湖南北,把西湖分割成湖外的湖泊。

这条堤岸也因此成为了湖上的便捷通道,缩短了西湖南岸和北岸的交通距离,人们不用再绕湖30里就可以从西湖南岸到达北岸。当然,苏堤并没有把蠡湖和外湖分开,因为他在长堤上设计了六座桥,分别是英博桥、索兰桥、望山桥、堤桥、东浦桥、虹桥,在湖中种了芙蓉,在堤上种了杨柳,还建了九座亭子,方便行人休息。

宋朝灭亡后,钱塘人吴来到这里。当他看到苏堤和六座桥时,他的心里极其难过。他写了一首《梁之梦》,其中有这样的话:“(苏堤)自西向北过湖,绵延数里,植花植柳,架六桥九亭,以为游人乐停……”

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山,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在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知府时,利用西湖疏浚淤泥建造的。后人将其命名为苏堤,以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横卧在连接南山和北山的长堤上,为西湖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南宋时,苏堤肖春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被称为“六桥柳”,被列为钱塘十景,可见其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苏堤望山桥以南的御碑亭中,有康熙题写的“苏堤肖春”的碑文。苏堤两旁种着桃树和柳树,四季景色各异。每年春夏三月,柳树化作青烟,覆盖湖面,十分有趣。有诗为证:树,烟火,围堤雾沙,亭台半掩。

从南到北,苏堤有六座桥:英波桥、索兰桥、望山桥、堤桥、东浦桥、虹桥。杭州人俗称这六座桥为“六吊桥”,有一首民歌“西湖风景六吊桥,一柳一桃”。解放后,第六桥再次加固加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花民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百度百科-苏轼(北宋文学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百度百科-苏堤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