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金矿地质历史

胶东金矿历史悠久。据《肇源县志》记载,唐代该县曾有专门管理金矿开采的官员,但该地区缺乏系统的地质调查史料。

现代地质调查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从65438年到0868年,李希霍芬先后考察了莱州和芝罘金矿。1887,布赫在《鲁东矿物》中评论了该区金矿。英国入侵阿哈瓦后,爱尔兰人邓纳姆和尤尔斯克尔考察了这一地区的金矿。1930期间,日本人康成对招远金矿进行了考察,并撰写了《山东省招远县金矿考察报告》。

同一时期,国内地质学家在胶东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调查。从1918到1930,王振山、马俊志、颜坤元先后对鲁东金矿进行了调查。20世纪30年代以后,山东省建设厅在全省开展了包括金矿在内的矿产普查。1934年夏,常纪安奉命调查全省金矿。从1936到1937,刘国昌、冯景兰和知望先后对招远和栖霞的金矿进行了调查。

自1949以来,王献之、颜坤元、袁惠卓等人对胶东金矿进行了调查,估算三山岛金矿储量约为10t。1949至1950,郭、段勘察招远玲珑金矿。

65438 ~ 0957年,国务院提出大力恢复和发展黄金生产后,在全省开展了系统的黄金地质工作。65438年至0958年,地质部山东办事处组建胶东第一地质队,在胶东地区开展金矿找矿工作。从1957到1965这八年间,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工作,但地质找矿只针对应时脉型,找矿领域窄,观念陈旧,地质找矿效果不好。发现黄金资源储量不足30t,平均每年只有3.5t。

1965后,山东省地矿局807队(第六地质队前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突破应时矿脉寻找金矿的束缚,不断勘探,先后发现了三山岛、焦家等一系列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大大拓宽了找矿领域,大大增加了山东省黄金资源储量,丰富了金矿化理论。1976至1977,第六地质队在胶东金矿区域成矿条件研究和焦家、新城等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山东省焦家式断裂带蚀变岩型金矿地质特征》研究报告,初步建立了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废除了过去所谓“蚀变岩型”金矿床的不准确命名。焦家金矿在65438-0977年第二次全国黄金大会上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个矿床类型。

1975后,山东省金矿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在胶东金矿集中区,除了省内的地质、冶金、地方地质队伍,还有很多外省的地勘部门、武警黄金部队等单位涌入胶东。到1990年底,已查明的黄金储量相当于1965之前的40倍。1992之前,仅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就发现大型、特大型、中型金矿28处,提交黄金储量近600t。它打破了“大断裂只导矿不找矿”的传统理论,不仅在胶东发现了大量金矿,而且为推动我国金矿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5年,第六地质队有关人员完成的焦家新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2之前,地质六队多次获得地矿部一、二等找矿奖和科技成果奖。1992 10国务院决定对第六地质队进行奖励,授予其“业绩突出、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