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人的解放和自由,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一生思考、探索和奋斗的主题。“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远大理想和谋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的统一,凝聚了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挖掘人的潜力、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明确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原则问题,是我们党治党治国理念的又一次提升。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统一,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的最高理想高度统一。
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既要尊重人民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民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目的,把尊重人民、关心人民、理解人民、关心人民、解放人民、发展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惠及人民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时期基本目标的实现都是向最高目标迈进的一步。再者,在具体工作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让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众更多更充分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全面发展: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必须依靠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唯物辩证法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告诉我们,两点中有两点,重点是两点的重点。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全面发展,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片面的经济增长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幸福,反而会使人们尝到“增长而不发展”和“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苦果。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它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要用新的理念引领新的发展,用新的思维谋求新的发展,用新的举措推动新的发展。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变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立足全面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协调发展: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应该深刻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系统的集合”和“过程的集合”,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该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突然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观点,深刻总结了中国长期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引导和推动我国发展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从不协调走向相对协调,最终实现新的平衡与协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进而用协调、平衡的观点和方法审慎处理发展的各种具体问题,正确处理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审慎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
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人们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基础上。违背客观规律和条件的盲目鲁莽,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人们只有尊重规律、理解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立足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积极倡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升华。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