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镇的历史渊源
龙岗因镇北绵延15里的卧龙沙山而得名,于是建立了龙岗镇。民国2年(公元1913),民国18年为龙岗镇,民国34年改为龙岗市。民国35年,设立龙岗区,后改为市区。民国36年恢复龙岗区,1957分杨滨、龙海。龙岗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1983年改制为龙岗乡,1984年4月改为龙岗镇,实行以镇代乡,村管村的体制。2001,盐都区胡安镇并入龙岗镇,成立龙岗镇胡安社区。2010龙港镇丁堰居委会并入盐都区盐龙街道办事处。
龙岗,始建于隋唐,是一座千年古镇。孝道一直是龙岗深厚人文底蕴的重要内涵。走在龙岗,孝感美德的故事比比皆是。尤其是小资坊和白岩赞的故事,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明朝时,龙岗安福桥附近有个学生叫李,家里很穷。父亲李生病后,没钱求医,就忍痛割了一片汤剂给父亲喝。父亲去世后,他建了一座芦舍守墓,三年来朝夕相处,不走百步,吃饭不嗜味,睡觉不换衣服。期间,一艘水利官员的官船到龙岗东第一文庙过夜,庙后的田地里偶尔传来读书和哭喊的声音。该官员经当地官员实地调查核实后,向皇帝做了陈述。成化八年(1472),在安福桥北建木孝坊。木工坊年久失修后,于咸丰九年(1859)、同治三年(1864)、光绪三年(1877)三次重修,将木孝坊改造成砖石三门街坊,两匾“圣旨”和“孝坊”古朴典雅,富丽堂皇,人人敬仰。庄严肃穆的命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日本人占领龙岗期间,它被强行拆除。幸运的是,很多黎族人不顾性命,捡回了一些石雕,运到李家墩安葬。现已出土“孝子坊”石碑(碑长1.55米,宽0.55米,厚0.1.05米)。李氏牌坊建立后,安福桥改名为方桥。现在,方桥是龙岗镇的居委会之一。
“白岩赞”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无从考证。但清代著名书法家宋曹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块“白彦赞”的牌匾,上面记载了他孝子王琛的感人事迹。碑文开头写着“冈门王家使白燕,但盐人不同,王家之名诚……”据说龙岗王家的屋檐上有一个燕子窝。不同的是,王家的燕子都是白色的。当时盐城人觉得很奇怪。王家的母亲和儿子住在一起。后来王太后死后,她的儿子王琛日夜哭泣,最后因悲痛而死。王琛发自内心的孝顺,其实让他觉得对不起白燕,都在御院自缢了。后人专门建白燕亭,以褒扬王琛和白燕。据盐城有关文物记载,“白燕亭”碑原是龙岗白燕亭上的汉白玉碑,横向,宽1.68米,高0.37米,厚0.06米,24行6字,楷书106字。据说这块石碑原本是放在龙岗中学食堂给学生放粥桶的,因为没人知道。石碑发现后,拓片给了郭沫若,碑文收藏在市博物馆。
孝为长,德为千年。
如今,善良的龙岗人继续传承着孝顺善良的淳朴之风,弘扬着“慈善龙岗”、“仁爱龙岗”、“和谐龙岗”的新风尚。
“龙墩头”和“白荡口”传说
千年古镇盐都区龙港镇西北,徐庄村有一座名为“龙墩头”的高墩,相邻的幸福村有一座名为“白荡口”的湖荡。这两个地方相距不远。高墩的地形就像湖荡一样,地形一致。说起来,里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汉代,在现在的徐庄村,有一个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叫徐茂庄。村里有这么一家三口。居士毛秀才,不问文达诸侯。妻子温柔贤惠,独子聪明活泼。毛秀才每天和妻子一起劳动,教儿子正确吟诗写字。这个家庭充满爱,和谐而幸福。
谁知,一个夏日,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没想到,徐茂庄的人畜财物被破坏得一塌糊涂。最可怜的是毛秀才,他唯一的爱子被大风卷走,下落不明。
毛秀才夫妇自然伤心欲绝。他的妻子以泪洗面终日奔波,但毛秀才认定一定是恶龙作祟,于是写了一本书,把恶龙的罪行一一列举,并写了一张状纸,希望能向上天申诉。
邻居们得知后,都担心如果再惹怒龙,岂不是祸从口出?于是两人苦口婆心地互相劝说,他的妻子怕又是一场灾难,偷偷把毛秀才的表格纸扔进锅里,放了火。虽然毛秀才很生气,但他始终放弃了抱怨的念头。
谁知,扔进锅里的表格纸还是被厨神看到了。面对恶龙令人发指的行为,灶神不禁怒火中烧,决定为世人伸张正义。于是他直接把表格纸提交给了玉帝。玉帝看了状纸,对恶龙大怒,立即命人查明真相,下令将恶龙斩首,不得赦。那一夜,瞬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第二天早上,人们真的看到徐茂庄后面倒了一个血淋淋的水龙头。原来龙被砍倒了,水龙头掉在这里。
虽然犯罪是不可饶恕的,但龙王也为龙子被屠杀而痛心。龙王亲自盘旋而下,从白荡(今龙岗幸福村)取了一块土盖在紫龙身上。后来龙王占据的地方变成了荒地。这里地势低洼,不能种植,这里生长着野生芦苇。每到雨季,这里就是一片广阔,俗称“白荡口”,龙头被盖住的地方就形成一个9亩多的土堆,比平地高出1到3尺,就是“龙墩头”。仔细观察发现,“白荡口”的地貌就像是在那里挖盖的“龙墩头”。
直到解放前,徐庄还有一种说法,挖龙骨是为了治疗跌打损伤。人们从龙墩头挖出龙骨,细细打磨止血。据说疗效很高,所以当时民间收藏很多。
还说白荡口西南角有个深渊,长年盛产鲤鱼。后来几经改造,已经成为水产养殖基地。
历史上的龙岗人物
易经亭(1898~1990),又名抄本,名经亭,祖籍盐都区龙岗镇贾赦(今盐城果树育种场岗南管理区)。擅长画梅花,被誉为“梅花老人”。墨美1926四幅获巴拿马金奖。
1913考入江苏省淮安市第九中学。毕业后在齐家庄、北宋庄、石羊庄小学当老师。当时认识了梅画专家夏铁桥先生,跟他学画。1925考入无锡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28七月毕业,留校任助教,兼任通惠桥小学校长。1933年冬,在十九路军主持下赴福建参加反蒋运动,失败后投靠江苏会馆。此后历任汉口孤儿院副院长、湖北省钟祥中学美术语文教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巡视员、中央政治大学副教授、中央政治大学农学院文史教授、西康省教育厅、建设厅书记。1944年与许、张大千、吴作人等名家交往,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1956参加“民革”,四川省雅安县政协委员、书画协会会员。65438-0982,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凉山书画协会会员。
他的画笔法独特,骨架精致,刚健挺拔,技法生动。他的作品多次展出,享有很高的声誉。1983年迁回盐城龙岗老家。1984年4月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盐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湖海文艺学会顾问,市文联、美协委员。此后多次举办个展,培养了10多名青年画家。
晚年在祖籍龙岗居住一段时间后,定居盐城市,先后担任CPPCC第一届理事、省文史馆馆员、湖海文艺学会顾问。1990 6月13日,易老在盐城病逝。根据他的遗嘱,骨灰分别从龙岗凤凰桥和盐城太平桥撒入蟒蛇河内。“严复通俗版”后来发表了一首诗,题为《万依敬亭老画家》,上面写着:
“万里走遍天下,历经风霜,没有得到功劳。
千冰千姿是铁,终身好友是梅花。
多情白发归桑葚,无价映彩霞。
湖海之旗哀鹤离,艺术界挂新花。"
我对老人的生活和爱好做了恰当的评价。看完之后,我忍不住哭了。
陈怡在龙岗。
盐城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刘少奇、苏羽、黄克诚等。都在战斗和生活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盐城西门龙港,古称港门镇,曾是叶挺的县衙所在地,陈毅等将领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轶事。
1.认识“牛司令”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和龙堆尾(今盐都区上庄镇)的妻子尹,经常把黄海的牛卖到上河堆,人称“牛司令”。
1941农历三月的一天,他卖了四头牛,路过龙岗。因为没带路,被站岗的新四军拦住了。按照规定,需要找熟人担保。尹把牛拴好,赶到龙岗凤凰桥找亲戚担保。正在犹豫的时候,我看到几匹大马从桥上跑过。其中一个士兵看了看他,收紧缰绳,翻身下马,径直走上前去,拉着他的手,笑着说:“阴哥,你让我找得这么辛苦!””阴吃了一惊。士兵笑着说:“我们在高邮见过,你不记得了吗?尹急忙上下打量那人:四大五粗的身子,红润润的脸,高高的额头:“哦,哦,我想起来了,你是陈老弟吧?" !"
这位“陈老弟”不是别人,正是新四军新任代军长陈毅。
陈毅是怎么认识阴的?话还得从一年前说起。有一次,陈毅路过高邮,被两个伪军拦住,以为陈毅是“特务”。恰好,殷来到这一带卖牛。见此情景,他赶紧上前对两个伪军说:“两位老乡,你们怎么拦住我的朋友?”他一边说,一边塞给两个伪军一些钱。两个伪军也做了个顺水人情,放了陈毅。伪军走后,陈毅只说自己是“侵蚀资本的商人”。殷传其名曰:“商人在外,朋友多路多。”
后来,尹出去卖牛,把几头牛卖给了一家牛行,钱却迟迟不到。牛主坐在尹家收钱,尹去牛行讨债。没想到,牛行老板反目成仇,指派手下击退尹。阴正处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焦虑不安。当地百姓深表同情,建议殷到离牛行不远的大庙里向驻军求助,并向军中统帅陈毅表示愿意帮助百姓。带着一丝希望,尹喜出望外地在大庙里见到了陈司令。原来,陈司令不是别人,正是那个“侵蚀他资本的商人”。陈毅哈哈大笑,问为什么,要他留在庙里,直到被调查。第二天,陈毅派两个士兵陪尹去拿回牛钱。出于感激,尹把牛钱的一部分给了陈司令作军费。陈毅打了一张欠条,他们就告别了。
这次不想再在岗门镇偶遇了。从那以后,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牛司令”尹也不断接受陈毅的抗日爱国思想,加入* * * *游击队,并成为游击队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尹到上海看望陈毅,陈毅专门打电话到上海一家医院,为尹治疗眼疾。
2.拒绝留墨。
陈毅及其司令部驻龙岗期间,住在北徐家巷(今盐都区龙岗镇徐翔村)徐厚福的大院里。
徐厚福是封建地主,徐家巷11领主中的首富。他势利刻薄,人称“徐六爷”。虽然略懂文墨,也当了一年多的“堆主任”,但固执己见。见到陈毅司令员,外表温文尔雅,英姿飒爽,本性尊贵。他知道自己一定是* * *高官,于是耍了个“小聪明”,总是以小利诱惑他,但陈毅和驻军都不理他,不为所动。
陈毅离开徐翔前夕,徐厚福特意设宴,希望请陈毅留在墨宝,以防* * *掌权后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陈毅早已看出徐厚福的不良用心,当场拒绝。留给他的只有几本关于土地改革的政策书。
陈毅走后,徐厚福依然执迷不悟,把陈毅给的书都抛弃了。随着解放的深入,徐厚甫不仅不肯做开明绅士,反而想尽办法换田卖产,转移隐藏的财富。土改时,徐厚福的土地财产还不到一半。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劳动人民的惩罚,被翻身的农民在牛面前的地上爬行,逼迫其交出隐藏的财产。最后,徐厚福心虚地挥了挥手,说:“没有,真的没了,总也没剩下什么。”徐厚福滑稽的一塌糊涂,把农民们逗笑了。后来在徐家巷有“六爷爬牛——一无所获”和“六爷爬牛——别带着,死了也别带着”等歇后语,流传至今。
孔与《桃花扇》作者龙岗的历史渊源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淮河决口,国子监博士孔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出行,协助疏通黄河。孔到了盐城,安排挖掘港门镇(今龙岗镇)以东的入海口新关河(今称蟒河,下同)57里。
这一说法也在《清稿·孙传》卷279卷66中得到证实...康熙九年两个进士到工部当侍郎,他还在国子监拿学士。康熙二十六年,命阆中等人赴淮、海口,受夏河工部任命。钢门是第一个建筑工地,其次是白驹场、丁溪场和曹艳。我从中吸取了教训...海口港门镇、白驹镇建设于丰建完成,定西、曹艳停止建设。
《龙岗镇志》还记载孔和孙督修蟒河,疏浚黄河入海口。更重要的是,在探寻蟒蛇河人文风貌的过程中,新版《龙岗镇志》编写组的同志们意外得到了孔《湖海诗话》中的一首五调,为孔游览龙岗增添了调料。
这首题为《石膏门新河》的诗写道:
“一望无垠的水,这本书变成了大海。
无限的新建筑,有限的死钱。
岸草生长在秋天,商船生长在黄昏。
我唱过歌,唱过成就,转过泪来。"
龙岗在历史上被称为“千加”、“岗门镇”,新关河是蟒蛇河的原名。在这五律中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仿佛看到了儒者孔在督蟒河时,在龙岗游历、游荡。
《桃花扇》是一部贯穿男女主角和李情感主线的桃花扇,但在龙岗镇以北十五里的沙山上却有“桃源胜景”的美誉。这里的春天是“桃红梨白”,明媚的春光遮不住,像一片芳香的雪海。现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试想,当年这里有桃林吗?它给孔的创作带来了同样的灵感吗?
永恒的蟒蛇河
据《龙岗志》记载,蟒蛇河是明代万历年间10 (1582)由包和吴思昆督疏浚,因弯曲如蟒而得名。据地方志《张家谱》记载,“新河潮”曾是“龙岗八景”之一。张氏东寺19代安也留言:“新江也强,风如雷。登高望远凤桥,仿佛万马追随。”壮丽优美的诗篇。
说到地方志的故事,我简直不敢相信蟒蛇河和大纵湖有这么长的历史。传说在十五英里的沙丘上,一条蟒蛇变成了一条漂亮的蛇,并娶了张真人的侄女。后来,张真人的侄女起了疑心,因为她觉得蛇精总是凉的。张真人得知后,拿出魔镜,现出了蟒蛇的原形。蟒蛇逃走了,向东逃到盐城的邓英桥,被张真人追上,用剑刺伤了蟒蛇的眼睛。大蟒蛇被迫折回,一路盲目逃窜,留下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流向大蟒蛇河。最后,蟒蛇游到大纵湖,力竭而死。
蟒蛇河是大纵湖的主要排水通道,“平湖秋月”曾是“盐城八景”之一。清代高岑《平湖秋月》诗说:“舟满秋湖,月色平铺如画。虎杖花流波卷雪,白叶细脆。有一天,星星凉如洗,两岸人都渴望驻足。最多是夜风涌动,龙珠走在晶盘里。”我也读过。然而,就像龙岗人不知道蟒蛇河的传说和历史一样,孔的诗和蟒蛇河中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以前对不远处的大纵湖很陌生。
印象中,高中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去湖上划船,秋日的湖面上应该有我们的欢声笑语萦绕。后来初中同学在一起20年。在一位曾是大纵湖主要领导的同学的邀请下,在国庆夜晚的凉风下,他们看着湖边的风景,不仅是因为觉得很美,更是因为他们为建设大纵湖付出的努力。年初,在一次文化产业招商会上,我拿到了《大纵湖》作者刘赠送的一本《大纵湖传说》。我仔细读了一遍,对大纵湖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大纵湖又名大湖、太湖,已有八百年历史。被誉为“苏北习字湖”,也是苏北何丽霞环湖四星级旅游景区...没想到大纵湖和蟒河一样,有那么多的传说,那么美丽,那么充满神奇的色彩。
从孔的一首诗开始,一路溯蟒蛇河而上,听着流水的潺潺,挑着澎湃的浪花,到达大纵湖,风景仿佛无处不在。安静的地方,慢慢收藏,内心深处不禁被深深打动?
蟒蛇河,大纵湖!多少故事和梦想!
龙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胡乔木同志和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的故乡。也是著名书法家敬亭先生和朱洪绶先生的故乡。这里曾是叶挺县政府所在地。江苏省的花都森林公园被称为桃源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国家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区;孔、、林则徐、孙、等都曾在这里兴修水利。许多影视剧,如《六宝的故事》、《奋飞》、《冯玉·周统》都是在这里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