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代表是谁?结果如何?最好以后再说,详细一点。

1998回顾香港金融保卫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997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发动了一系列袭击,大获成功,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积累的外汇一扫而空,从而引发了对这些国家二战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冲击。1998 6-7月,索罗斯瞄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的进攻香港股市和期货市场。兵临城下将对护城河附近的港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度。联系汇率制度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被打破。但港元利率容易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只要我们提前在股市和期货市场做空,然后向银行借大量港币,港币利率就会大幅上升,恒生指数就会暴跌,就可以像在其他市场一样获得投机利润。对冲基金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往往会受到香港金融监管当局的传统做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事实证明,在前三次冲击(1997、10、1998、10、1998)中,香港金管局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因此金管局主席任志刚被戏称为“任之举”。利率上升会增加投机的成本。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炒家没有进行现货借贷活动,而是提前收取了大量港币。这些港币的来源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是1998年上半年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的1年至2年期港币债券,总额约300亿美元,年息65,438+065,438+0%。这些国际金融机构把这些港币换成美元,而一些对冲基金主要借入港币。这些港币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给了投机者在外汇市场套利的有利条件。对冲基金在外汇市场购买大量远期美元以平衡风险。据说索罗斯的基金持有总额约400亿美元的购买合约,到期日为1999年2月。1997,10六月以来,国际炒家在港股市场、交易所市场、期货市场进行了四次攻击,前三次均获利丰厚。7月底到8月初,1998,国际炒家为了推高利率和利率,再次通过对冲基金狙击港元。显然,他们对港元的攻击只是表面的,股市和期货市场才是真正的主要目标。从东方转向西方是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一贯的投机手段,而且多次成功。1998的6、7月份,恒生指数攀升至8000点高位时,对冲基金大规模抛售恒指,建立了大量恒指空头。对冲基金在恒生指数设立空仓,是因为他们预期在港股受到冲击后,恒生指数必然会大幅下跌。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为每点50港元,也就是说,如果建立空头头寸,恒生指数的每一次下跌都会给做空者带来50港元的利润。众所周知,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创了香港的新纪元。但是,对于国际炒家来说,这恰恰给他们提供了兴风作浪的机会。香港未来何去何从,经济社会会怎样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让外人疑神疑鬼,香港人也没有头绪。恒生指数代表了香港的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香港的经济政治前景,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只要恒生指数能够动摇,人们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恒生指数大幅下跌,很可能造成投资者的盲目恐慌,从而达到渔翁得利的目的。国际炒家在证券市场抛售股票和期指,对恒生指数形成了极大的打压,恒生指数从1000点大幅下跌至8000点,直指6000点。雨要来的时候,证券市场的利空消息满天飞。8月初,1998,投机者大肆鼓吹人民币将贬值10%,其中,在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中,跌至约1美元兑9.5人民币。投机者散布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以影响人们对港元的信心。此外,投机者还大肆宣传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他们的目的还是为他们冲击港币创造心理条件,手段真的是无所不能。一只海外基金甚至在8月1998日提供了让香港与联系汇率脱钩的选项。投机者趁机散布谣言,扬言“港元即将与美元脱钩,贬值40%”,“恒生指数将跌至4000点”。其目的无非是扰乱人心,制造混乱,然后借机浑水摸鱼。8月13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300点,跌破6600点关口。国际炒家在压低恒生指数的同时,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空仓。恒生指数每跌1点,每手空仓合约可赚50港元。8月65,438+04的前65,438+09个交易日,恒生指数下跌超过2000点,每份合约获利超过65,438+百万港币,触目惊心!香港政府对泰国和马来西亚国际投机者的背信弃义,对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香港政府在分析研究了亚洲其他市场的情况后,为了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决定拨出巨额资金打击这些疯狂的国际炒家。这是一场以金钱、智慧和勇气为武器的生死金融战。挑战者和被挑战者都很清楚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好处和风险。如前所述,早在1998的七八月份,就有投机者大肆宣扬人民币将大幅贬值,以至于上海、广州的人民币黑市交易一度跌至9.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水平。炒家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转移视线”,以影响人们对港元的信心。此外,炒家还大肆鼓吹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目的是为狙击港元创造条件。除了误导民众,某海外基金甚至在8月1998+02日提供了香港与联系汇率脱钩的选项。1998年8月5日,炒家一天之内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香港金管局一改以往被动的做法,吸纳香港全部财政储备,将外汇市场稳定在65,438+0美元兑7.75港元的水平,银行间市场借贷利息仅微幅上升。1998年8月6日,炒家抛售200多亿港元,金管局又出新招——不仅照单全收,还存入香港银行体系——从而稳定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防止一旦加息股市下跌。8月7日,由于部分已公布中期业绩的蓝筹股表现不佳,股市大幅下挫,恒生指数下跌212点,跌幅3%。随后的几个交易日,从7日到13,港府继续采取吸纳港币的方式稳定银行间利率,进而稳定股市。然而,由于投机者在股市做空,恒生指数最终跌至6600点附近的低点。8月13日,恒生指数被打压至6660点后,香港政府组织香港和内地资金进场,与对手展开8月股指期货合约争夺战。炒家要打压指数配合做空期指,港府要持有指数,迫使炒家无法在8月底前提前将高位做空的合约全部套现。香港政府入市后,大量买入国际炒家做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推动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点升至24日的7820点,高于投资炒家平均开盘价7500点,取得初步胜利。当天收市后,香港政府宣布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和期货市场。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参与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交易。为了维护港元,香港政府将巨额外汇资金带入股市和期货市场,直接对抗投机者。港府已指示中银、多多利、和盛等香港多家券商大举吸纳恒生指数蓝筹股,称将不惜一切代价将8月指数提升600点。香港政府改变以往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对投机者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货币当局作为中央银行直接干预期货股票市场,这在全球开放的资本市场中尚属首次。政府宣布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和期货市场,令市场感到意外。接着,投机者如簧舌般搅起,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针对香港政府的舆论战。同时,投机者也不愿意屈膝。他们又一次玩起了“东引西出”的把戏——8月16日,他们迫使俄罗斯放弃了捍卫卢布的行动,导致8月17日美欧股市全面暴跌,以期“围魏救赵”,重创恒生指数。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数有惊无险,收盘时微跌13点。并不代表对手会弃城投降,因为距离期货合约交割还有时间,港府明白激战还在后面。果然,8月25日至28日,双方展开了一场仓库转移战,港府的目的是迫使国际炒家为投机付出高价。8月27日和28日,投机者冲出股票现货市场,企图把指数打下来。与此同时,港府紧抓股市不放,经过几天惊心动魄的鏖战,期货市场8月合约价格被推高至7990点,结算价为7851点,较入市前上涨1200点。8月27日和28日,香港政府接受了所有的销售订单。结果27日成交金额达到200亿港元,28日达到790亿港元,创下香港市场纪录。然而,投机者不愿意就此罢休。他们认为香港政府投入了6543.8+000亿港币的巨资,财政压力和舆论压力使其无法长期维持。因此,他们决定将做空股指期货合约的时间从8月份移到9月份,希望与香港政府打一场持久战。自8月25日以来,投机者一直在大量做空9月合约,同时平仓8月合约。与此同时,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的基础上乘胜追击,使得9月合约的价格比8月合约的结算价高出650点。这样,炒家每份合约都要付出3万多港元。投资投机者在8月份的合约争夺战中彻底失败。“8月28日”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恒生指数期货8月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操纵香港金融市场的第10个交易日。经过前几个交易日的激战,双方迎来了第一次决战。上午10开市仅5分钟,股市成交额超过39亿港元。半小时后,成交额突破6543.8+0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额已达400亿港元,接近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纪录,654.38+0997。下午开市后,抛盘不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生指数和期指仍维持在7800点上方。随着下午4点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生指数、期指和成交金额最终分别锁定在7829、7851和790亿。1998年8月28日,对于很多国际炒家来说,是一个心碎的日子。这是自8月4日港府干预市场以来的高潮,1998,也是港府对主观炒作外汇交易策略、股市、期货市场“习惯性对付投机者”的一大胜利。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的6660点推高至8月28日的7829点,并迫使投机者高价交收8月股指期货。在此之前,投机者在8月期货中押注了大量空头头寸。这样一来,即使他们换仓,成本也很高,一旦平仓,巨额亏损在所难免。香港政府在“八·二八”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对于国际炒家来说,转投期指持仓是可行的选择,更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因此,对于香港特区政府来说,“八·二八”战争只能算是阶段性胜利。香港政府9月决定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金亏损离场。9月7日,香港金管局颁布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新规,大大限制了投机者的投机行为。当日,恒生指数飙升588点,收于8076点。再加上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企稳等一系列因素,炒家资金和汇兑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撤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上涨至8220点。8月底,转入仓库的期货合约将被平仓,每份合约将再亏损4万港元。此时,国际炒家见大势已去,纷纷弃盔出逃。自入市以来,港府已支出逾6543.8+00亿美元,消耗外汇基金约654.38+03%,大大超过英国政府在654.38+0993的“英镑保卫战”中,为对抗国际炒家而支出77亿美元的规模。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请收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