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者

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孙权继位,庐江郡背叛他的统治,孙氏只剩下五郡(丹阳、吴军、张羽、庐陵、会稽)。二十年后,孙权把疆域扩大到扬州、胶州、荆州,也就是东汉末年十九郡的疆域。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山越人的大规模消灭和同化,将江浙赣闽彻底地方化,初步启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随着辖区人口的大量增加,新设14个县,总土地面积为33个县。

比如福建从东汉的“建安郡”改为建安郡。江西是东汉时期的“张羽郡”。孙策分封庐陵郡后,新设临川郡、鄱阳郡。临海县从会稽县分离出来,会稽县管辖浙南。湖南分为衡阳县和湘东县;岭南地区分为高良县(今茂名市)和朱雅县(今湛江市)。

扬州:吴军、丹阳县、会稽县、张羽县、庐江县、庐陵县,(鄱阳县、临川县、建安县、临海县、新都县、新春县、毗陵县)荆州:江夏县、南郡县、孙昌县、桂阳县、武陵县、零陵县,(建平县、夷陵县)

孙权登基时的疆域:

太阳领土的升起:

要知道,当时江东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它根本不具备在此基础上统一世界的条件。

这时候中国的人口密度可以参考下面的汉代郡县图。一个县的颜色越深,人口密度越高,生产力越发达,人力资源越丰富。一个县的颜色越浅,人口密度越低,生产力水平越低。

汉代郡县的人口密度

益州的本质是蜀郡,其次是广汉;荆州的本质是南阳,其次是南郡;扬州的实质是淮南的九江、六安(东汉合并九江),其次是庐江;只是这些郡县的户口数量和繁华程度,勉强可以和中原郡县相比。

东吴的基本版图是江南的吴、丹阳、会稽、四郡,还有一个庐陵,是从郡分出来的,庐江郡只有沿江的一小块。至于今天的福建省,当时会稽县下只有一个建安县,简直就是权力真空。

孙权即位时,这些地盘就跟益州的巴郡、汉中一样。像荆州的荆南诸县,看起来是个大地方。在人口和发展上,与南中、岭南这样的蛮荒之地相比是有限的,与曹操控制的中原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这还不算,在曹魏和常年的战争中,曹操下令将原本繁华的淮南地区彻底清空为无人区,就像当年对付蜀,清空汉中郡一样。

所以,当任何一个君主的领土有一半以上还是蛮夷和荒地的时候,他会继续对如何征服整个世界毫无兴趣。

许多人先入为主地认为三分刘,把孙权看作是必须与曹操和刘备竞争的对手。所以,他的工作作风和战略方针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当然令人失望。难道你不知道,比起圣旨和车胄的斩首,刘备和曹操是不朽的吗?孙权和曹操从来没有不可解决的利益冲突。

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真的有一个立刻武力征服江东的计划吗?恐怕不行。他刚刚获得荆州,远没有巩固他的统治。

所以程昱川称赞他有远见,联合孙权和刘备对抗曹操,这也意味着曹操内部的其他贤人,包括于迅和荀攸,以及曹操本人,都认为孙权会像公孙康杀了尔渊一样,杀了头号反贼刘备,献上人头加入中央,所以对此盲目乐观。

说到赤壁之战,武帝只提到“备战”。说白了,这个时候信息不对称。曹操只是虚张声势。他并没有真的把孙权当成对手,以为自己只是在和刘备军作战。

因为有曹操承认公孙割据辽东四郡的先例,扬州精锐之地在淮南,孙氏占领的江东六郡也是贫瘠偏僻。

比如张昭等吴栋文臣会认为,孙权表面上投降了,把刘备绑起来或者砍头,以示对曹操的恩情,曹操允许孙权名义上归附,合法瓜分江东,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曹操赤壁之战后的遗憾是,没想到孙权是个心软的人,他那句“东征江东”的虚张声势反而起了反作用。

后来曹操主力和孙权纠缠了十年,在淮南地区打了很多仗,对双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刘备反而趁机向西扩张。有一次曹操放弃了武力统一的计划,同意承认孙权在江南的割据政权(荆州牧),并做了一个大官(古代的一个骠骑将军)赐他一个爵位(南昌侯)。孙权很受欢迎,上表成了诸侯。

之前孙权和刘备联手的十年反曹操战争,更多的是以战促和,迫使以曹操为代表的汉朝中央承认自己合法的割据地位。

当关羽重创曹仁军团,歼灭宇金军团,攻陷襄阳,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威震神州;

从孙权的角度来看,关羽此时拥有襄阳和江陵两个战略要地,同时也是精通水军,熟悉荆州地理水文的天下第一高手。如果他消化掉禁军的三万士兵,再加上三万野战精英,荆州还剩下几万军队,这是一个近65438+万人的两栖重团。

那么有刘备在蜀中财力物力的全力支持,谁知道关羽的巨轮会不会一口气顺流而下?

所以在这个巨大威胁刚刚成型的关头,孙权打蛇七寸,白衣渡江攻荆州。他不仅斩杀了关羽,杜绝了后患,还通过闪电战把禁军部的三万兵、关羽野战军的三万人、留守的数万人全部吃掉,损失微乎其微。对于人口和资源匮乏的江东来说,即使下一场夷陵之战失利,把半个荆州还给刘备又如何?光是这一张十万人口的门票的销售,也赚了一大笔。

在孙权统治的整个时期,吴栋向台湾、海南和东南亚派遣舰队,主要目的是掠夺人口。几乎每一部吴栋将军的传记都在拼命地翻山越岭,刷蛮族,无非就是抓蛮族来掠夺人口。

孙权甚至公开鼓动手下将领,通过恐吓、俘虏、招募等手段,把山越等蛮族“强者为兵,饿者补家”变成自己的私人军歌。有了这样的好处,吴栋的将军们当然积极热情,战斗力远远强于“例行”性质的武装阅兵。

乌东三郡,强者为兵,失者为家。杀了几万人,除恶务尽。

Ps:东吴私兵4万左右,诸葛恪4万,全琮3万,2万,张承1.5万,凌统1万,孙瑜1万,鲁肃1万...(陶先生《三国·吴冰考》)

对山月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最后,初步解决问题的诸葛恪用三年时间,在山越带了四百多人,挑选了他们最优秀的士兵,得到了四万铁甲兵。孙权喜出望外,终于在死前立他为首席托孤大臣,以奖励他的功绩。

诸葛恪的回报是,东兴之战,率军四万吴军,被后来的“晋文帝”司马昭率领的魏军七万人斩首四万余人,魏军数千车辆、牛马、骡马、驴被缴获,物资、盔甲堆积如山,几乎瓦解了魏国整个东部防线。魏国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惨败后,甚至因为伤亡惨重而不得不改变延续了数百年的丧葬制度。

所以可以说,作为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孙权的选择是脚踏实地,尽可能扩大自己实际控制的领土和人口。事实上,他已经做得足够成功了。

至于如何统一全国?都写在很“黑色幽默”,和蜀汉平分天下的“汉武盟书”里了。比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诸葛亮,孙权当然更佩服他的远大志向,称赞他的盟友是“诸葛丞相,德威远,穿其国,忠阴阳,诚动天下”。“受遗佐,国富民刑。伊尹虽在御天庭,周公只在四表,他走不远。”

但是,他真正想的更多的,大概是领土大一点,割据多一年。

野史记载了一件趣闻,就是当孙权升平请人预测东吴帝国的寿命,得知还剩下50多年的时候,孙权并没有暴怒,也没有失落,反而很满意,甚至有点喜出望外。

这也是对汉代人客观、务实、哲学思想的标准继承,不仅是孙权,就连他在北方的“好笔友”曹丕也公然宣称“国自古亡”。

就算人才大致像汉武帝,对刘江山也是如此:“不要死在我父子手里,那就好。”(从古至今,没听说过一个姓曾称王天下的,但输的不是我父子。)态度。

众臣入奏曰:“韩乃天之命,只超,子孙不绝。陛下此亡国之言,安否从臣妾耳中得之?”他说,“我喝醉了。但自古以来,未曾听说有姓王天下的人,却不是我父子失了。”

所以,孙权作为中国历史上对抗中原统一王朝的第一人,是几千年历史上的第一人,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孙权及其后裔和其他大臣,通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大规模地消灭和同化了江南的土著山越人,从而把秦汉时期仍被蛮夷包围、星罗棋布的汉人聚集区江南,变成了汉人不可分割的家园,延续了东晋永嘉南渡后的华夏文明之火,留下了大片肥沃的生存空间;第一,东罗马帝国和君士坦丁堡对欧洲文明的重大意义。

得益于灭山灭越、江浙闽完全地方化、首次远征台湾省等功绩,孙权也不愧为汉末三国时期对中国疆域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堪称一句话:承前启后,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