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的故事
公元712年,河南省珙县城东窑湾的一个院子里响起了响亮的哭声。一个胖宝宝骑着强壮的腿,张着大嘴哭着庆祝他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是杜甫。
杜甫出生的时候,家境不如以前,但是这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有着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想在外地做官,就把他送到洛阳城的姑姑家。
唐高宗末年,洛阳成为第二个都城,武侯称帝后,洛阳改名为周都。这里经济繁荣,食物也丰富。唐玄宗登基后,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杜甫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深受其文化的影响。另外,我姑姑是个善良有教养的人。她对待杜甫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除了生活上照顾他,她还经常给他讲过去和现在的事情。
杜甫的祖父杜·沈燕是当时颇有影响的诗人,后来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所以我姑姑经常鼓励他说:“你爷爷是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人们称赞他是一位天才学者。你应该向他学习。”杜甫眨了眨眼睛,说:“我将来要成为一个著名的诗人,让大家记住我的名字。”
小杜甫少年时期努力读书,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使他不甘寂寞。十四五岁时,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一天,他给父亲看他写的一篇文章,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这样的杰作就像班固和杨雄(汉代著名作家)的笔迹!”嘉宾们看完都赞不绝口。此后,这两位客人经常赞美杜甫。
731年,杜甫和李白一样,游历了祖国各地。他从洛阳航行到江宁,沿着运河,跨过长江。美丽的江南风光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然而正当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催促他回老家参加进士考试。这次考试,杜甫踌躇满志,一挥手就进了考场。家人问他:“你对考试有把握吗?”杜甫说:“做第一名,绝对没问题。”然而金牌榜一揭晓,就落到了孙山头上,一盆冷水浇在了杜甫的头上。
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还是想有一份兼职,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造福。但此时的唐朝已经越来越腐败。唐玄宗终日沉溺于酒色,只顾自己享乐,不知道世界正在衰落。丞相李也是口是心非,嫉贤妒能,信口雌黄,陷害忠良。面对这种现实,野心勃勃的杜甫很矛盾。他痛恨官场腐败,不能忘记建功立业。因此,他一方面不愿离开帝都长安。
他接连给一个官方朋友送诗,诉说自己的心声,希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直言不讳地大胆猛烈地抨击现实社会和政治,抒发胸襟,表现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尽管在政治上受到冷遇,也不失理想和抱负。尽管他的朋友们非常重视杜甫,但他们无法改变他的处境。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初八至初十,三天在长安举行三祭,即祭轩辕帝、祭太庙、祭天地。如此三场盛典同时举行,其规模和影响显然是空前的。杜甫抓住这个机会,竭力写出三首《赠赋》,投之票,褒扬三礼,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正合唐玄宗的心意。唐玄宗看后非常欣赏,马上把杜甫叫到集贤书院,由皇帝亲自主持,宰相考杜甫。但杜甫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好的一个做官的机会,像做梦一样被打破了。虽然皇帝当面欣赏他的文章,李不能容纳有学问的人。
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他不仅没有得到职位,甚至连生活都成了问题。为了谋生,杜甫不得不卑微地去贵族家,从那里得到一些施舍和帮助。有时我会去山野采集药草,或者在家门口种些药草,然后在市场上出售。官场失意,生活贫困,让杜甫意识到社会不公。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杜甫去郊外采药,来到咸阳桥时,远远地就听到震耳欲聋的叫声。近看时,只见一队队新兵,腰间挂着弓箭和刀,向远处走去。他们的父母和妻子来给我送行,他们拖着脚哭。哭声夹杂着车轮滚动声和马嘶声,场面实在是惨不忍睹。
“你要去哪里?”杜甫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
“去边疆打仗!”老兵回答。
“你这么大了,怎么会被人叫去?”
“唉,”老兵叹了口气,“被部队征召了也没办法啊!据说有的人十四五岁就被带去当兵了,直到四十多岁才回来。恐怕连老骨头都要葬身边疆了。家里还有几亩良田,可以给老婆种!税一点都不减,唉,我活不下去了!”说着说着,老兵流下了眼泪。
听了老兵的话,杜甫眼眶湿润,心中悲愤交加。那天晚上,他写下了著名的诗《汽车店》。在这首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诉说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
经过多年的奔走和努力,杜甫终于在44岁时被朝廷任命为掌管军械装备的小官。接受这个职位后,他决定去凤县(今陕西蒲城)看望失散已久的妻儿。
那天半夜,杜甫从长安出发。那时候是冬天,风很冷,草很枯,杜甫骑着毛驴慢慢走,手指都冻僵了。突然,他发现一个人躺在路边。他下去的时候,原来是一个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
杜甫同情地摇摇头,继续赶路。当他在黎明时经过骊山时,他隐约听到了悠扬的音乐。他抬头一看,朱红的华清宫大门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杜甫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冬天都来这里避寒,此时他们正在宫中寻欢作乐。
杜甫以为:长安城内,高官穿皮衣,吃山珍海味,办舞会,办酒席,其乐融融。家里财物无数,酒肉太多吃不完。然而,又有多少穷人吃不饱穿不暖,甚至饿死或冻死在郊区。这是一个多么不公平的世界啊!
杜甫回到家才知道,他不满一岁的小儿子饿死了。他立刻想起了他在路上看到的一切。后来他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就是《从北京到丰县咏五百字》。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上尸骨冻死”这样不朽名句。
杜甫在化州时,唐军在洋人的帮助下,打败了起义军的主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形势有所好转,但叛军的残余势力仍四处作乱,战争仍在继续。襄州(今河南省)一战,唐军大败。地方官为了补充军队,派人抓壮丁,勒索钱财,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有一天,杜甫从洛阳回到化州,来到新安县(今河南省)时,遇到政府征兵,都是未成年少年,母亲哭得死去活来。
“你想让这些孩子怎么当兵?”杜甫问官员。
“我们县小,壮丁都已经抽完了。高层还在催兵,没办法!”县长说。
杜甫难过地摇摇头。新安西征后,杜甫去了石昊村,住在一户贫苦人家。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吵醒了。原来是一个官员来抓壮丁。这户人家的老人知道他们是来抓人的,就跳下墙逃走了。老妇人出去开门。
“你的人呢?”请官员喝酒。
“我的三个儿子都上前线打仗去了,家里没有别的男人了。”奶奶哭着说。
“你家的人呢?”这位官员无情地问道。
“如果有必要,让我去吧!我家老婆子虽然年老体衰,但还能做饭。”奶奶无情地说。
官员们听了老奶奶的话,很生气,但是看到家里没人抓,就真的把她带走了。
一路上,杜甫也看到了很多悲壮的场景:一对年轻夫妇刚结婚,男方被带去当兵;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儿子和孙子在战斗中牺牲,也被带去当兵。他老婆知道他这次回不来了,在路边伤心地哭了。一个从失败中逃脱的士兵回到了村庄。当他回到村子时,他看到房子被草覆盖着,房子是空的。他的亲人死了,逃了,一片凄凉景象。他拿起锄头开荒时,县令派人带他出征。
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六首诗里,分别是新安官、潼关官、石昊官、新婚、辞旧、无家。这六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面貌,生动感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朽的杰作。
入选理由:
伟大诗人的不朽开端。
阿里的话
杜甫,一个穷小子,前半生住在一个破草堂里,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草堂被秋风吹破》。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清正廉明,能考虑其他穷人,所以受欢迎。
我们说唐朝盛世,是指唐朝的政治和经济达到了一个顶峰,包括诗歌,也是全盛时期。恒河沙数好诗人无数,但称得上不朽的只有两个人:李白和杜甫。杜甫不同于李白,李白运气好,生在一个真正的盛世。李白时代,社会稳定,各国都来朝鲜。他自然可以无拘无束,无拘无束。另一方面,杜甫是不同的。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李唐王朝,百姓皆苦。诗歌的声音只能让位于杜甫阴郁沮丧的声音,让位于雄浑高亢的繁荣之声。
性格造就命运。虽然苦难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杜甫一生忧国忧民,颠沛流离,吃了不少苦头。最后他贫病交加,死在一艘破船上,只活了59岁。当然,他也过得很好。在开元全盛时期,杜甫还只是一个年轻的诗人,在那段读书、旅游相对平静的时间里写的诗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名声。应该说,当时的诗人是平淡无奇的。
诗人的中年,从36岁到44岁,度过了被困长安的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开始向现实主义发展。然后从45岁到48岁,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诗人被困在叛军中,独自逃亡。他看到了国难之下人民的深重灾难,即使国破家亡,痛苦也是深重的。这一时期的“三官三分”成就了杜甫,也是现实主义诗歌中一座艰难的高峰。
然后在西南的漂泊时期,使诗人的精神和物质更加消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水槛寄心》、《《春夜喜雨》》、《秋风破草堂》、《病橘》、《登楼》、《书香》等许多著名作品。乱世出英雄,乱世出大作家。恰好杜甫是那种春风得意或者无事可做,但是苦难越深越能上进的人。他把自己推到一个压抑的屋檐下,与他人的苦难同唱。西方有一种鸟叫夜莺。在童话里,夜莺的歌声就像大自然,它不为自己歌唱。因为夜莺唱歌前需要把一根玫瑰刺顶在胸前,歌就止血了。这是一首用生命唱出的歌,所以精彩绝伦。杜甫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的诗是潜伏时代生活的最深处,他的人民和这个国家一样,都是最苦难的,所以触碰到了这个时代最坚硬的河床。记住苦难的诗人也会被历史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