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近现代历史人物,简要介绍并评价。
咸丰二年(1852年5月)(18岁),选秀入宫,被封为兰贵人。
咸丰四年(1854) (20岁),晋宜君。(清代后宫的地位分为八级,依次为:皇后、贵妃、贵妃、妃子、妾、贵人、常临、无极。)
咸丰六年(1856) (21岁),同治皇帝长子生下晋公主。
咸丰七年(1857) (22岁),金易为贵妃。
咸丰十年(1860)(26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带领后妃等重臣在承德避暑山庄避祸,命恭亲王留在北京与盟军议和。
咸丰十一年(1861年)(27岁),咸丰帝驾崩,太子载淳继位,皇母被尊为圣母太后;九月,在恭亲王的游戏里?在辛酉政变的支持下,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杀死了肃顺等八位大臣,成功夺权,听政。
同治元年(1862)(28岁),同治皇帝赐晋徽“慈禧”太后。
同治四年(1865) (31岁),王奕心被革职,遭到洋人、宗室、大臣的质疑,他又被复职。
同治十三年(1874) (40岁),同治皇帝因无子嗣而死;据慈禧太后说,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承了皇位(后来的光绪皇帝)。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47岁),牛克禄太后病逝;45岁。
光绪十三年(1888) (54岁),光绪皇帝结婚,次年主政;慈禧继续“训政”。
光绪十九年(1894) (60岁),太后六十大寿;甲午战争战败。
光绪二十四年(1898) (64岁),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死六君子,囚禁光绪,然后重新讲学。
光绪二十六年(1900)(66岁),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列强入侵北京,皇后被迫离开北京,前往Xi安避祸。
光绪二十七年(1901) (67岁),《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归亡;皇太后和皇帝上书,自己赎罪,执行义和团新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4岁),光绪皇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于115年6月5日下午5时去世,葬于丁咚陵。这位伟大的皇帝没有子女,太子载沣是摄政王,他的儿子溥仪是皇帝(后来的宣彤)。
叶赫那拉太后生前死后获得的谥号全称是:孝、慈禧、端福、康、于庄、成寿、献崇禧、天星圣贤皇后,谥号23字,皇后25字。谥号长度比清朝开国皇后孝庄和孝、孝二位正式皇后都长,是清朝和中国皇后中最高的。
1928年,军阀孙殿英率部以一次演习为名,对富丽堂皇、极其豪华的慈禧丁咚陵墓进行了发掘。
评价
慈禧绝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蠢。一个通过政变达到政治巅峰的女人怎么会是傻子?很多事情不是她傻,而是作为清政府的负责人,她的立场不可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在中国面临近代列强入侵的时候,慈禧让清朝稳定了几十年,但最终她并没有完全被殖民。应该说她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评价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里赢得了本应由男人掌握的最高权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成就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进宫的美女有千余人。慈禧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她三次听政,两次统治皇太子,独断专行,掌中承载着清朝的脉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回避慈禧独特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这种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察人性,心机,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这正是专制帝王应该具备的素质。
试想一下,如果她没有这种优越感,她作为一个女人怎么统治世界。
慈禧又失败了。她的失败在于她对权力的病态欲望。她大半辈子都在享受追逐权力的快感,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换句话说,为了权力,她什么都干得出来!
慈禧生活在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的历史时代。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应对这场生死挑战的关键时刻。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本该用她的力量,带领中国这艘古老的摇摇晃晃的航船,渡过险滩和惊涛骇浪,成功驶向彼岸。可惜的是,她虽然熟悉权力领域的帝王之术,却对世界潮流一无所知。面对危机四伏的时代,中国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反应迟钝,要么在判断和决策上屡犯错误。结果滑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真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既幸运又不幸。
她的幸运在于她的地位是那个时代的女人得不到的。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居住的权贵之家。她当时只是一个中层旗官的女儿。如果她没有在十七岁的时候偶然进入故宫,从而为她搭起了一个围着甘昆转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会和千千千千万万普通女孩的命运有多大的区别?慈禧,靠着她的一步一步的钻,从贵人到妃子,又幸运的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太子,以至于“母贵子贵”,被提拔为公主和贵夫人,直到慈禧太后,并以此“听政”47年。正面评价慈禧是帝制时期中国为数不多的长期掌权的女性之一。她的政治手腕精明干练,尤其擅长操纵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维护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统治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和中国的主权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各种威胁。从捍卫大清帝国的权威和自身权力的立场来看,她采取的措施并不成功,但在历史语境下大多是合理的。为应对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权贵,在地方上开展洋务运动,这是中国发展近代工业的开端。在洋务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平定内部叛乱势力,维持了帝制下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打造了现代化的陆海军军备,从而营造了“同治兴国”的氛围。
有人开始觉得慈禧的改革措施其实很高明,百日维新改革太快了。这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
庚子年大灾之后,慈禧太后意识到,时局已经不允许她再坚持帝制传统了。所谓“祖法”允许清廷实行各种新政措施。庚子后的新政涉及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改变官制,以新式教育取代科举,甚至准备立宪。在社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有:禁止妇女缠足等。
综上所述,慈禧在位的四十八年间,对政务掌握的相当严格,即使生病也是如此。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努力维护并牢牢控制了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才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的家人除了攻击“恩公”之外,不能干预国家大事。相对于当时的不正之风,慈禧在这方面还是公私分明的。
其实纵观慈禧的一生,上天根本没有把她当女人看待,比如丧父、少夫、中年生子、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辛酉政变、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新疆光复、陕甘复辟、苗族起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起义。别说吕后武则天和孝庄皇太后,就连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位帝王皇后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战争和变故。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治理国家的难度远远大于历代皇帝。在这一点上,武则天、吕后或维多利亚女王都是无法比拟的。
长期以来,人们强加给慈禧的一些与慈禧无关的恶行和罪责,让她背负了千古骂名。人们认为她盲目妥协列强,割地赔款,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它扼杀了戊戌变法,这是一场最后一次复兴清朝的政治运动。个人性格负面评价,从宫廷斗争到夺权。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后,刚刚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家族,联合恭亲王等皇族发动政变,从以皇族远亲王载垣、能人大臣肃顺为首的顾铭八大臣集团中夺权,处决了其中三人(载垣、端华、肃顺)。后来,慈禧太后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专制权力,对政治对手的清洗毫不留情,甚至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和继位的光绪皇帝的操纵和控制也是极其高压和严厉。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很多人对慈禧的施政结果做出了负面评价。包括1885,取得了对法战争的伟大胜利,成功阻止了法国人在台湾省登陆,但他通过主动求和,签订《中法天津条约》结束了战争,使大清帝国失去了安南的宗主权。另外,1895的《中日马关和约》和1901的《中日和约》的缔结,剥夺了中国巨大的利益,是因为1894+0894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1900的义和团运动的大灾难。慈禧的执政和决策在这两起事件的发生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慈禧在政治上很有能力,但她的最高目的仍然是维护清朝对中国的统治。上面列举的几场羞辱国家和权力的战争结果就不一定了。其中,乙酉清法战争和中日甲午中日甲午中日甲午中日甲午中日甲午战争比接受和谈的屈辱条件更为有利。但是,虽然继续战争的结果会打败当时一片混乱的法国,或者搞垮当时国力即将耗尽的日本,让中华民族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但很可能满清中央政府会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失去权威,走向崩溃。慈禧的选择一直是与女性的短视讲和,接受耻辱,这不仅体现了她的政治手腕,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未来。此外,慈禧个人在早年执政之初就知道节俭和艰苦奋斗,但后来却越来越奢侈。重建圆明园(后来被恭亲王等大臣封杀)、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组织宛然的生日,要花很多钱。虽然以上的事情都不是慈禧发起的,但是慈禧并没有劝阻皇帝和臣子们讨好他们,而是纵容他们。即使在庚子事变后,当中国面临辛丑和约巨额赔款时,其铺张浪费仍没有明显收敛。无形中,晚清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雪上加霜,民生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