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历史大风
那一刻,宇宙太安静了。
人生的春天,酸酸的苦涩一直穿过这厚厚的黄土,让你再苦也吐不出这救命的眼泪。
黄土很深,很神圣。黄土是生命的脾胃,滋养着我们所有人。
对于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来说,黄土更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壮丽而震撼。面对她,仿佛是面对一种永恒的情感。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的第二年,面对壮丽的黄土高原,在瓦窑堡的一个山洞里唱起了《沁园春·雪》。
这首后来震惊中外、载入史册的词,用“山上舞银蛇,似蜡象”的形象词赞美了冬日的黄土高原!
那时候的大雪一定很彻底,很神圣。
黄土高原上的雪,雪的精神,也激起了诗人毛泽东的革命豪情!
但是大雪过后是什么呢?对于这片土地来说,是孤独的黄色!
黄色,也就是大地色,是黄土高原的主色调。
易经曰:“天玄地皇”,柳宗元《天说》曰:“天下名曰天;下黄泉者,天下之地也。”
可见,在古代,黄色是大地的颜色。
地球是什么?
除了看得见的地球,还有看不见的哲学母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所有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也因其德而得名“黄帝”。
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政权把黄色作为皇权的象征。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中国人被归为黄种人。黄土高原是所有这些黄色的伟大母亲。
陕北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部。
陕西省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它是在中生代基岩形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厚厚的黄土层,再经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高原表面。
黄色是陕北的主色调。
这里的黄土最黄,这里的黄土最厚。一切与生命绿色相关的东西都不断被岁月冲刷,沉默的正是这厚厚的黄土。
象征着不朽精神的陕北,是陕北永恒的史诗。作为人类历史的地名,它影响了中国伟大而深远的历史进程,凝聚了民族灵魂,孕育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时代。作为一个地质历史概念,它演绎了一个地质历史神话。
对于黄土高原的描写,我们可以回忆起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巨著《龚宇》,说永州是“唯黄壤”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黄土文字记录。
有意思的是,汉代班固写的《韩曙》中记载,公元前32年四月,陈印说:“风自西起,云自红黄,天下皆阻,日夜登陆者,亦蒙黄土尘。”
总之,汉学家对近代黄土风积说不谋而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埃德加·斯诺对陕北黄土高原的形象和张力的生动比喻:在他的心目中,黄土高原原本就是一个“被疯狂的神灵挤压的世界。”
同样被埃德加·斯诺的比喻震惊的还有908水文地质队的年轻队长马!在他的脑海里,在他的陕北找水的理论和实践中,无数次地琢磨着埃德加·斯诺同样具有神奇魅力的话。
所以这里也是世界上最难的地方,对人的生存最具挑战性。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个最响亮的名字就来自这里——延安!
对,是延安,不是别的地方。在黄土高原的中心,延安哺育并壮大了中国革命!
什么是延安精神?说到底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不管多苦多累多挣扎都顽强生存的精神。908水文地质队原来驻扎在延安,对延安精神有很深的理解。
近几十年来,陕北人民的辛勤劳动,或多或少地给这片黄色的母体披上了一层象征着生命和活力的绿色和谐色彩。此外,它还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圣地。黄土高原形成了“光四表,格上下”的壮丽画卷。
画卷一张张展开,清晰度逐渐清晰。蓝天下,有几朵淡淡的白云。滚滚延河,不断走向生命深处。
然而,在这样壮丽的画卷中,却有着另一种痛苦和煎熬,另一种荣耀和尊重,还有另一种奋斗和到来。
原因很简单,这里缺水!
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核心部分,这里黄土地层最完整,黄土土壤最发育。黄澄澄的天空,厚厚的泥土,是陕北人民的家园,家园里有无数的苦难。没有饮用水,这是一个问题。
贫困的生活状况也被编成民歌,随风传唱:
我没有皮毛,常年拒绝掉毛。我不需要纱布,也很难长时间待在我的棕色衬衫里。我的裤腿又宽又粗,就用破布凑合吧。我没有毯子盖在身上,所以我在丝绸上打了个勾。
客人待久了,会给他们的牛奶、面包、洋葱汤醋、锅盔、蒜盐韭菜、牛蹄羊头敬酒,甚至连头发都往嘴里吞,吃完就不舍,所以会给山珍海味挂上勾。
一首《七壁沟》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上陕北人民恶劣的生活状况。
与马有着同样乡愁的吴起县矿产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齐说,吴起县连续9年干旱,缺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
吴起县新寨乡东北沟村,一个黄泥水从山沟流下的小坝旁,围满了来挑水、提水、用毛驴脱水的人。因为这个水源要供应方圆十几公里的人饮用,往往拉一次要七八个小时,还要排队。这里的人都说宁可缺油也不缺水!
位于洛河岸边的富县,市区三四万人,只有四口浅井供水。每到夏季和春节前后,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居民们不得不在四五里外的山沟里排队拉山沟底的渗水。打水要5-6个小时。
富县前二乡乡长何安说:“我们乡有9535人,目前有1630人,1200多头大牲畜面临严重的饮水威胁。”
农民王翠英说:“因为缺水,他们村里一些28、9岁的男孩找不到老婆。”
在陕北府谷,大部分山深,交通不便,多为偏远山区和山沟地带。地质结构非常复杂,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在严重缺水的黄土山沟地区,年轻姑娘跑十几里山路为全家打水,磨脚压肩;
六七十岁的老人,拖着虚弱的身体,艰难地在几乎干涸的井旁打水,最后瘫倒在井台上;
白发小脚的老太太一下雨就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拿出来,拿着屋檐上滴下来的雨水洗脸洗手。水是黑色的,她舍不得扔掉。
……
这难忘的一幕也随着水深深印在了908地质队人的心里,更加坚定了他们不找到水不罢休的信念。
让马大为震惊的是,山区没有水吃,滩区也没有水吃。
山区白,地表支离破碎,植被稀疏,河流很少,只有泾河和洛河的源头,而且流量小,水质差,含盐量高,人畜不能饮用。
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导致白宇山区人畜饮水长期处于困难状态。历史上,当地人主要靠挖泥坑、挖鱼塘收集雨雪水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翻阅定边古县志,有一段客观真实的记载“山村水少,味甚卤,即使掘井,也无甜味在其中。各家各有窑存夏雨冬雪,杂而污,当水算不得什么”。
由于缺水,山区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半盆泥泞的雨水,对于一个五六口人的家庭来说,作用巨大。先是一家人轮流围着脸盆洗脸,洗完脸再洗衣服,洗完衣服再喂猪或羊。
更可怜的是山区的孩子。学校只允许每个学生每天喝一碗水,喝一天一夜。
相传某山区中学缺水后,一个多星期没有给学生提供洗漱用水。校长不情愿地“指示”学生等到周日再洗!
如此无奈,学校作为“公共单位”还惜水如金,那些贫苦农民怎么可能有富水?
遇到干旱,坑坑干涸,山区的人就得高价买水或者来回几十里到深沟里找一点苦咸水或者高氟水来维持生活。
当遇到极端干旱时,农民别无选择,只能让他们的牲畜“逃离”,将它们转移到山外有水的地方寄养或出售,然后在山上下雨后返回家园...
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定边、靖边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是陕西乃至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水资源的短缺不仅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也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老区人民的饮水问题已成为当地人民和各级领导的迫切需要。
“山川秀美的关键在水,没有水就是青黄不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在新世纪初视察陕北时深受感动。
连绵的沟壑将志丹县切割得四分五裂,这里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贫困县之一。
多少年过去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一直梦想着水!
梦见水,其实就是梦见希望和幸福!
“引地下之泉,解渴西部,造福老区!”这是一个叫908的地质队找水人的集体宣誓。是一支在国内还有点陌生,但在陕北名气很大的球队。
“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立项后,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1年6月将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富县、志丹列为第一批应急勘查区。该项目下达给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由陕西省地矿局908水文地质大队实施。
他们是研究国家水文地质的专业队伍。一般来说,他们的研究是关于矿物和土壤的,他们的目的是寻找矿物和开发当地资源。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们会负责找水。
但是厚厚的黄土地需要他,陕北干渴的人民需要他,贫困的老区经济需要他。
他们早已融入了这片土黄色的土地和河流,早已成为土黄色肤色的9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的一员。他们早已沉淀了中国古代文化永恒的创业激情和老一辈地质工作者铸就的“三荣”精神气质,他们正四处守候,寻找机会和机遇,为陕北老区人民服务。
令人欣慰的是,吴起、富县、志丹等严重缺水地区首次成功开展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彻底改写了人畜饮水困难的历史。
捧着香甜可口的地下水,一位陕北老人动情地说,“* * *嗯,我们找到了908地质队。他们是我们陕北的水神!”
喝口中的水,滋养生命。在苦难的土地上,它是我们心中的上帝!
2002年10月4日,在山沟幽深的陕北白云山区,塘坝渠村全体村民竖起的甘露泉碑,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更是把“水神”的功德赞颂到昨天和明天。
黑色石碑正面镌刻着魏体的《甘露春铭》五个大字,后面还有一行气势磅礴的碑文:
我的祖先从小到大都住在这里。女人结婚没有干净的工具。“以德治国有三种方式:一是使人民安全;第二,赢得民心;第三,顺应民意。古代政府虽然维护了汉唐盛世,但遗憾的是没有办法立足于世,其灭亡也很迅速,盛世也在衰落。故道叛逆,其德不远。
一个人下葬,很少有净化自己的仪式,喜悦缺失,悲伤沉重。因为没有它,盖水无耳!或者问长辈这辈子后悔什么?岳:喝足量的水就够了。喔!从前路人见了风景问,既然没有水,那有什么?回答:只靠雨雪,挖坑储存,常年饮用。路人在地窖里观察水和粪肥的混合,感叹:这东西不是我们牲畜喝的,人怎么喝?又问:没有雨雪怎么办?我们都无言以对;不对,是心悸!
德兴之时,必有为民之举;政治沟通之日,将是人民之善。2002年盛夏,去黄绿叶纯,霞光凝云晚。由于乡政府的重视,县水利局的支持和省直单位的捐助,我们村已投入上百万元打井打井。当时我们兴奋欢呼,与省地矿局9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奋战60多个日夜,终于在820米深处找到了一口清泉。此举彻底解决了我三村440户、2000余人、5000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为日月作出了巨大贡献,祝福了世人的善行!我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把这口井叫做“甘露泉”,乐的题字,永生难忘。
喔!白玉山有一个有形的世界和对黄土高原的眷恋,它不仅展示了古代道德和政治的方式,而且为人民服务。汉虽强且远,不如此世关怀百姓;虽然唐很富有,但他认为我不爱人民。借此文,我要赞美我们这一代人的善良,铭记于心!
多么有趣的题词啊!苦于他们的感受,表达他们的意愿,真诚,讲述他们的故事,赞美他们的功绩,流畅直白,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向我们的英雄致敬!
9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就像是一个经过苦苦思索终于闪现出来的灵感:在陕北某个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广大地区,生命之源“水”是如此的稀缺和珍贵。找“水”给人畜喝,除了生命价值,还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意义。
于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一步步走向神话的境界。
更准确的说,为了这样一个境界,他们付出了青春,鲜血,甚至生命!
我曾多次独自踏上寻找这支神奇水队的道路。看看他们在“狂神捏的世界”里是如何对抗旱魔的,又是如何把水洒成黄金的。
承担延安吴起、志丹、富县、靖边、定边第一批应急勘查区的908水文地质大队大队长杨柳刚说:“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山谷深达基岩,裂隙不发育,找水异常困难。难度不比908队给老区人民找水的决心大。”
从第一任组长裴恒锡、第二任组长蒋朝宗,到刘宗然、庞国志、谭伯英、李、杨柳刚、王力、马等。,带着浓浓的亲情和感情,他们决心为陕北老区的人民找水,步伐更加坚定。
2001 12二月底的一天,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没有阻挡陕北老区人民迎接新年和新生活的脚步。期待已久的908水文地质大队的两台钻机在吴起县铁边镇和志丹县顺宁镇黄草湾村隆重钻探...
夕阳西下,黄昏降临,钻机上耀眼的灯光伴随着钻机的隆隆声,打破了黄土高原的宁静。一米,两米,五米,十米...随着一块块岩心被送上地面,渴望水的老区人民有了希望,看到了希望...
陕西省吴起、富县、志丹地区地下水勘查及渗井工程的巨大成功,为推进“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指明了方向。
2002年3月28日,富县县委书记周德喜亲自向908水文地质队队长杨柳刚赠送了一面绣有“实施专项找水造福富县人民”的锦旗。他代表富县人民深情地说:“908队在富县这样的缺水地区找到了地下水,结合日产能3200立方米的防渗工程,不仅解决了我县三四万人的生产生活。饮水思源,您真是为富县人民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2002年4月25日,清晨,铜川市丁沟村沸腾了。908队送给他们一份节日礼物。一口日产2000立方米的优质井竣工投入使用。
工程验收当天,丁沟村村民委员会给908队发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写道:“丁沟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期间,由于资金筹集困难,生产资金不能及时到位。908队顾全大局,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克服艰难险阻,圆满完成了钻井任务,顺利完成了这口井。908队不愧是一支技术过硬、管理严格、战斗力特别强的队伍。在工程竣工庆典当天,我要向为丁沟村开发建设做出贡献的908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3年7月30日,陕北洛川县石干村彻底摆脱了缺水的困难。
石干村,位于柯蓝山下的黄土高原地区,有着高峻的高原和陡峭的山坡,以及幽深的山谷。
当地人世世代代都在喝地下室的水。每天干旱的时候,你只能从几英里外的深沟里取水。
即使是强劳力,挑一担水也要花很长时间。为了解决用水问题,村里集资请了多个勘探施工队,在这里打了5口井,但大部分都是枯井。
908队接受这一任务后,组织精兵强将带着扎实的找水基本功进入石干村。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它居然钻出了一口高质量的井。
在盛大的竣工验收会上,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兴高采烈地立起了“饮水思源”的石碑。
当闸门打开时,人们涌向井口,争相饮用泉水。
水,你曾经是我们干涸的泪水,现在我们为你欢笑哭泣。
王力手里拿着当地政府赠送的牌匾,默默念叨着“科学找水精搞建设,如今饮甘泉更深情”的话语,眼眶不禁湿润了。
今天,在延安枣园后面的山沟里,在张思德墓前的石碑上,同志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为陕北人民找水,为老区人民服务,早已成为908水文地质大队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
这支从1974开始就在陕北黄土地上进行普查找水的队伍,党员干部技术人员“与时俱进,为老区科学找水”的故事,早已在陕北革命老区、黄土高原、榆林边陲古镇传唱。
我在组建908团队近40年的历史长河中徘徊;
在革命圣地延安,908队首先扎营寻找;
现在他们毅然搬出了“处女地”,“嫁”出了临潼,现在908队正在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园里流浪。
尤其是在那堆厚厚的获奖证书和锦旗面前。
这些或许就是908队历史足迹的精彩记录,也是展现908队曾经辉煌的时刻。或许,这些都不全面。
但我如获至宝,非常虔诚地轻轻拂去厚厚的一层灰尘,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又一张证书,而红色的横幅已经褪色。
那些在书信或公函中依然帅气优雅的赞美美丽的文字,像久违的朋友一样,毅然地聚集在我的周围,最后凝聚成一句我万万没想到、让我吃了不少苦头的台词:陕北“水神”的一座丰碑,傲然屹立在“被狂神捏死的世界”里!
作者简介:秦风
吴,笔名秦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职于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和陕西省地质矿产集团公司。《益康源的故事》、《小秦岭找金人》、《地域调魂》、《陕北水神》、《秦岭元山之谜》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小秦岭寻找金人》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散文集《约定的梦》发表于2011。有《台北印象》、《睡在小华山》等多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