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间花的传说

在青海,随时随地都有“花儿”的歌声。花不是花。“花儿”是青海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在青海广泛流传。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民歌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占有独特的地位,堪称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口头文学是用嘴和心教授的文学。花卉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和其他地区的民歌、民谣、情歌一样,有其既定的规则。

花儿起源于青年男女的情歌,属于民歌中最纯粹最美的部分,自由率真的表达。唱“花儿”最有民间特色,就是著名的“花儿会”。每年农历五六月,民间自发组织“花会”。参与人数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高原上的夏天是每年最美的季节,草绿了,麦苗肥了,花开了,叶子绿了。各族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怀着喜悦、幸福、欢乐的心情前来参加“花节”。在“花会”上,竞争歌曲的人山人海,来自世界各地的“歌手”“歌手”即兴创作歌曲,歌曲此起彼伏,打动人心,夜以继日。歌声、笑声、掌声和欢呼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青海最流行的民歌是花儿与少年。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的一种民歌,包括回族、汉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藏族、裕固族,都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外演唱。俗称“野歌”(相对于“家歌”或“宴歌”),又称“少年”。其演唱分为日常生产、生活和“花节”两个主要场合。“花社”是一个大型的民歌社,又称“歌山”。青海民歌叫花儿,其实流行于西北五省。青海省成立后,这些民歌逐渐被称为青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