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故事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的新长城开始第一课。

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开学第一课,今年是第七年。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一课以“英雄永垂不朽”为主题,分爱国、勇敢、团结、自强四个章节向中小学生讲述英雄的故事。

“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第一课《爱国主义》,从国歌的总谱开始,讲述国歌的诞生过程和背后的英雄故事。讲解员分别是93岁高龄的行为艺术家秦怡、著名抗日将领左权的女儿左太北、东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孙女陈红。

“我深受感动!”南京三中文昌初级中学2班(14)的黄玉燕读第一课,说了这八个字。她说:“左权和赵一曼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三中的老校友戴安澜将军。他在1942年率领部队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在距离边境只有三四十里的缅北为国捐躯。在他写给妻子的遗书上,爱国主义渗透在纸里。”

“在侵华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六周时间里,中国有30多万人被杀害,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被杀害。有些同胞幸运地躲过了灾难,因为有一群外国人站在日军的枪口前,保护了大量的难民。其中的领袖是约翰·拉贝。侵华日军进城时,他和十几个欧美人联手建立了一个国际安全区,收留了很多来不及撤离的人。夏淑琴的老人是当年的幸存者之一。”第二节课《勇气》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动情地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的故事。受邀参加阅兵、回宁的朱成山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四个分题是我的建议,也是我对2004年抗战精神的诠释,那就是爱国、勇敢、团结、自强。”

“当时我们家9口人,7个被日军杀害。我和4岁的妹妹躲在床上的毯子下面。日本兵用刺刀捅毯子。我被捅了三刀,昏了过去。后来我就靠着家里仅剩的炒饭和锅巴活了下来。”朱成山和她86岁的祖母夏淑琴一起去了北京。夏奶奶说,当她被送到拉贝的安全地带时,拉贝曾经亲密地拥抱过她,甚至在她准备回德国的时候还试图把她带走。在节目录制现场,夏淑琴还展示了日军在他手臂、腰部和背部留下的伤疤,令人潸然泪下。

第三第四课分别是“团结”和“自强”。于女士的儿子邓艳今年刚上将军山小学一年级。“我以为儿子会打瞌睡,结果他专心上完了一节课。他还让我给他买件八路军的衣服,边看边拿把玩具枪,说要像他爷爷那样保家卫国。”听到上一代的故事,给了孩子改变自己的力量。泰兴市锦江小学六年级学生朱月涵说,在“开学第一课”第三讲团结时,孙爷爷讲了一起抗敌的故事。“团结也是我们生活中最有凝聚力的力量。在成长的道路上,也要携手并进,共同前行。祖国的未来在等着我们!”“王伯辉爷爷已经93岁了,已经完成使命,说是把国家交给我们了,我却总是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如果我有点累了,我想回家吹空调喝汽水。我必须改变自己!”江阴市实验小学东区六年级学生周晨阳说。

“开学第一课以‘英雄不朽’为主题,很有现实针对性。”从教近30年的江苏省仪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姚说,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和民族传统的教育和传承有点被忽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是以‘英雄不朽’为主题的重要‘补课’。

“历史需要被铭记,需要一代一代传承。”朱成山直言,目前,关于抗战的历史教育远远不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深入挖掘与抗战相关的史料,用真实的历史教育人,用各种鲜活的形式升华教育效果。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书记、副教授姜胜耀看来,以“英雄永垂不朽”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有三层深意。一个深层次的意思是还原抗战的真实历史。“通过29位同台参与抗战的老兵和青少年,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以‘抹黑英雄’、‘解构英雄’、‘打倒英雄’等方式‘唱衰’年轻人心目中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得到了有效反击。英雄不朽,梦想无穷。”

第二层意思是贴近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对英雄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必须在青春期完成,英雄的形象和文化需要从娃娃开始内化。《开学第一课》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选取抗战时期与孩子相关的故事,给他们讲英雄故事。这些抗战英雄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爱子女如父母,对家庭的爱与对国家的爱是一致的,增加了他们对孩子心理感受的贴近,有利于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灌输英雄意识。英雄不朽,童年不腐!”

第三层含义是深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开学第一课不仅选材精当,表达方式也很独特。高科技的舞台背景设置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视觉冲击。TFboys、凤凰传奇、狄云、黄子韬、马天宇、PEG等新偶像明星的加入,也拉近了青少年与抗战历史的距离。让娃娃们和偶像一起高呼:我们是英雄的后代,未来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