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述评

关羽的生平及其评价

(一)关羽崇拜现象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人物。他生前是将军和侯爵。死后逐渐晋升为公、王、帝、皇,直至登峰造极,成为“武庙”主神,与孔子“孔庙”朝拜。这个过程也是关羽在封建社会各行各业从一个人变成一个信仰相同的神的过程。据《荆门志》记载,湖北当阳县玉泉景德寺关帝庙“兴于南朝梁陈间,智者大师开山时所建。”从隋朝到唐朝,咸咸的,神圣的。“唐贞元十八年(802),“靖南使尹飞君至江陵,扩建祠堂,加旧制”。这是关帝庙最早的祭祀。唐朝时,关羽作为一名著名的士兵,曾进入“武庙”(当时的主神是姜太公)陪伴他。北宋(1101-1125)崇宁元年(1102)关羽受封龚辉,宣和五年(1123)大关二年(165438+)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名为苗壮易武安王。孝宗惜春十四年(1187),更封他为嬴稷王。元文宗元年(1328),封武安纪王。史书上说元朝的关羽“气壮义满天下,故拜于庙中,是福善之祸。他的神力之大令人刮目相看,百姓畏盐敬他,而赵岩荆楚各郡、国、县、镇都有庙宇...千百年来,他是受人敬仰和敬仰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朝在“金陵鸡笼山杨”建庙。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还“献庙于都”。成化十三年(1477),正式决定将地安门西关帝庙作为太常庙的正式祭祀场所。除了每年定期祭祀,还“宣布国难”。万历二十二年(1594),关羽由王升为帝,被称为“助天护国,忠义之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改名为“三界降妖,大神威远镇,天尊观圣帝君。”方明萧如《王官庙碑》曰:“(关羽死)千余年,穷且远,而一少年,人皆知尊其名,畏其权,不忘其力。”明末,关帝被尊为“武庙”主神,与孔子的“文庙”并列供奉。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崇拜,早在关外就开始了。崇德八年(1**3年),方便盛京(今沈阳)建立关帝庙。皇太极还亲自赐了一块“永义”的牌匾,并决定“官至老而赐香。”入关后沿袭了明朝向关庙祭祀的做法。封帝与民祭相结合的关崇拜起源于宋代,发展于元明中期,盛行于明末清初。明末人刘东曰:“关羽祀于京畿,击鼓鸣钟,年增月增。”据万历人统计,仅宛平县就有51座关帝庙。当时北京内外都属于大兴、宛平两县。加上大兴县的关帝庙,明末北京城内外的关帝庙总数“至少接近100座”。顺治九年(1652),关羽被封为“忠义的神武关胜皇帝”。雍正年间,关羽的父亲和祖先被封为三代公爵,他下令“天下郡县军民护卫,春秋二祭如文庙礼制,祭祀太烈。”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关帝历代尊崇,国家王朝尤尊之”而封为“忠义神武陵佑关胜帝”。同时规定,悼词由翰林院书写,祭品由太常殿准备,官殿座位数由工部制定。还特批地安门外关帝庙的正殿和门楼瓦改为纯黄色琉球,与孔庙保持一致。嘉庆十九年(1814),清廷在平定了首都和河南滑县的起义后,以“再三致敬关帝精神”和“授滑县寺御书碑以济民助民”为题,增加了“勇”字。咸丰二年(1852)加“护国”,次年“护民”,第六年(1856),第七年(1857)。到光绪五年(1879),清政府对关羽的封号增加到22个字,统称为:“忠义,神武精神,助人为乐,表现人民对宣德关胜大帝的真诚安抚和褒奖”。据统计,全国50个府、州、县、乡共有关帝庙480多座。据台湾省1930统计,关帝庙有150座。此外,还有供奉刘、关、张的三义祠12座,霸州三义祠14座,冀州三义祠3座。光绪《怀来县志》说:“其外无村庙。”咸丰《银安县志》说:“无数人在村中。"乾隆《宝鸡县志》说:甚至有"一村两庙"。光绪《海门堂图》说:“关帝庙私祀,无处不在”。光绪《兰溪县志》载:关帝庙“有多乡”。乾隆《万全县志》说:“设祭之人,不备。”光绪的《长治县志》说:“乡镇之关帝皆拜”。光绪《长汀县志》说:“关帝庙,每乡每坊,难以数计。"同治《祁阳县志》说:"在乡镇,供奉关、月儿生的地方很多,或专或兼,但祠庙不详。“同治《贵阳直隶州志》说:“各地百姓拜关帝庙。“道光《澄江府志》说:“各村皆建(关帝庙)以供祭祀。“可见关羽信仰的普及已经触及到了县级以下的乡镇,这在明清以来的封建国家中是很少见的。关于修建寺庙的时间,以山东威县为例,该县共有27座寺庙,其中每年可考15座,宋代1座,元代1座,明代8座,清代5座。通州(今北京通县)现有建筑21座,其中一座建于元二年(1329),四座为明代,其余为清代。《束鹿县志》中有7座寺庙,除1为清代所建。其他6座寺庙中,1座建于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万历两座,崇祯三座。《广东星雨县志》中有四座明建寺庙,最早建于郑德九年(1514年),其余三座建于崇祯年间,一座建于乾隆二年(177年)。在浙江省兰溪县,有一座关帝庙建于宋绍兴时期,另外四座建于清代。

到了清代,边疆扩大,随着统治势力不断向边疆转移,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关帝庙。张鹏敖与内阁大臣索俄图经蒙古赴俄和谈时,沿途看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关帝庙,他的纸条上写着:“远行方知忠义。”据记载,在清朝,“蒙古人信喇嘛,最敬重的是关羽”。清朝初期,在西藏的拉萨、日喀则、磨盘山(今属古龙县)以及四川的理塘、大剑路(今康定)等地逐步建立了关帝庙。有的地方说“鬼行害人,人心不安”,后来又说“除帝贤者外,人开始自得其乐,士子拜之,称之为‘格赛介伯’。在西藏,“汉朝的僧尼只虔诚地拜(关帝)”或者“蛮夷也懂得敬畏。“在新疆,自清初以来,关寺也已建立。嘉庆初年,洪被贬伊犁时,从嘉峪关往西,一直到会元城(伊犁将军建牙的地方)。”镇堡城里有许多住户,少则100户,多则10户,少则6户,多则7户,但必须有寺庙,而寺庙必须供奉神武。庙的两面墙壁必须画着二神,带着扁担,还有子也...一个周仓”。清朝的赵翼曾说:“今南极脊在面,北极墙挡。所有的妇女和儿童无一例外。香的繁荣将与大地不朽。"

明清时期,中国崇拜关羽,这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明清政权出兵朝鲜援助抗战。“看朝鲜全国各地拜关帝。”越南、琉球等国也设立寺庙供奉关羽。中国漂泊者程顺泽在《漂泊国创建关帝庙的故事》中写道:“不知天子之意何在,不知天子之义可填天地,天子之义可贯古今,能使后者为臣子者,不知君臣父焉。”清朝的册封,让人们每次流口水都要去庙里顶礼膜拜。在越南,有些关帝庙还是很壮观的。比如南边河镇的关庙“在大埔府南三街以东,俯瞰涪江,庙宇雄伟,神像高大”,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

我国解放前,关帝庙普及农村和城市穷乡僻壤。就我亲眼所见,在我的家乡川北,如南充、南部、西充、剑亭、阆中等县,所有的乡镇都与寺庙有关,有的村也与寺庙有关,香火鼎盛。香港、台湾、东南亚还是和大陆解放前差不多。《北京晚报》2000年6月5438+10月65438+3月的一条新闻,标题是《香港警署祭奠关皇帝》,说近几个月来,香港尖沙咀警署发生一连串不幸事故,如一名警长车祸身亡、一名女警自杀、一名警员12岁独子坠楼身亡等,令警署内警员坐立不安。新来的外军指挥官,为了部下的安心,特地让全体人员举行“拜关帝驱邪”的仪式。日本、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信奉关帝。尤其是中国人在日本东京逗留,关帝庙金壁辉煌,香火日夜不灭。在我国封建制度中后期,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关羽而不是其他人作为自己的偶像?也就是说,关羽作为一个单独的将军,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全国人民乃至国外广泛信仰的神灵。原因可能很多,但和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形象有关系吗?历史上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2)关羽的一生

《三国志·舒舒·关羽传》的字数虽然比同卷的张飞(780字)、马超(660字)、黄忠(250字)、赵云(370字)多,但也不过950字,还是太少。许多重要的历史事实是未知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以显示其一生的成就。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名将领,他的生卒年不详。据《三国志》、《舒舒》、《先祖传》记载,刘备卒于蜀汉彰武三年(223年),享年63岁,故生于东汉颜夕四年(161年)。东汉钟平元年(184),发生了黄巾起义。刘备在家乡涿县(今河北涿州)会师时,24岁。关羽出生在河东的谢贤县(今陕西谢贤县),在涿县走投无路。他和张飞此时正在投靠刘备。史称张飞“事先与关羽关系不大。”费瑟又大了几岁,熊飞正在这么做。”由此可见,关羽比张飞年长,关与张是“刘备兄弟”。古人相知,一般以兄为弟,以弟为弟,关羽效法刘备,曰:“财主坐广,终日立。“刘和关都重视儒家伦理,他们当时都不是君臣。如果关羽不比刘备小的话,上述情况在当时看来是不合礼仪的。古人把20岁的成年人冠之为“弱冠”,把虚弱的身体视为弱冠,把年轻的称为后沿弱冠。据此,任何20岁以下的人都可以称为年轻。张飞投靠刘备打仗,年龄应该不小于17或者8岁。然后,关羽比张飞大几岁,比刘备小几岁。他投靠刘备的时候,大概是21或者2岁。按22岁算,关羽生于东汉颜夕六年(163),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他与刘备并肩作战约35年,死时57岁。

刘、关、张三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据史书记载,刘备“联弟子于寨,与张飞守之。”刘备说:“两个人睡一张床,就是同床,所以要做兄弟。”。关羽离开曹颖投奔刘备时说:“刘将军大恩,我誓死效忠,背不回。”。关羽死后,魏国的大臣们是否期望刘备为关羽报仇,攻打吴?刘烨曾说:“关羽而备,义为君臣,仁为父子。”由此可见,刘、关、张三人的关系之深,不亚于父子关系。

东汉钟平元年(184),刘备在涿县起兵后,向校尉邹靖求有功,除安熙玮外。关羽22岁左右的时候是刘备的部下。初平时期(190-193),在镇压黄巾起义期间,关东将领“合并事务,以壮大自己”。初平二年(191),公孙瓒,河北派田开、刘备攻占青州,以刘备为平原相(同为太守)。关羽在准备另一部司马,统一本部的时候,大约是29岁。兴平元年(194),曹操攻徐州牧,刘备救钱,带兵四千。刘备于是去了天开谦,钱彪是禹州历史上的一根刺,就迁到了小沛(今江苏沛县)。同年十二月,陶谦病重,曰:“勿驱糜竺。”。谦卒,朱率领全州百姓迎刘备领徐州。关羽是32岁的部下。

建安元年(196)夏,袁术攻刘备,争徐州,准备司马张飞守丕(徐州治所),他拒绝接受关羽等人。准备战败,降吕布,准备豫州史。同年冬,袁术派三万大军出击,准备救援。后来兵力强大,部署反攻,准备大败而归,曹操以为他在禹州放牧。建安三年(198)二月,刘备从曹操手中俘获吕布,交还许昌。曹操拜刘备为左将军,关羽、张飞为中郎将。关羽当时大约36岁。建安四年(199),刘备离开曹曹东,攻杀徐州史车胄。《三国志·舒舒与关羽传》记载:刘备让关羽守徐州太守,自己做太守。刘备是禹州的史家,在小沛领兵。王琛的《魏书》说刘备以关羽为徐州历史上的领袖。刘备曾经领导徐、豫两州,急于控制它们。这时,他杀了徐州史家车胄,封关羽为徐州史家。因为驻扎在徐州,所以去了邳,做了太守,从而控制了徐州。这个可能性比较大。关羽当时大概37岁。

(2)关羽的一生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东征刘备,准备败给袁绍。曹操攻打下邳,俘虏了关羽。“拜为偏将,甚为慷慨。”同年四月,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邵遣大将阎良攻太守柳岩,操遣张辽、关羽为先锋击善,羽在诸军中被斩。操,拜羽为寿亭。关羽当时大概38岁。此后不久,关羽从曹颖投奔刘备。同年秋,刘备以刘表的名义前往汝南,刘表不是袁绍争霸的主将,想离开。曹操派大将蔡洋准备进攻,被刘备和关羽杀死。

建安六年(201)秋,曹操击溃袁绍主力后,率军攻刘备于汝南。关羽跟随刘备南下,据荆州刺死刘表。刘表是刘备的“益其兵,在屯新辟田”。关羽39岁左右跟随刘备来到新野。建安七年(202年)秋冬,刘表派刘备去北方边境,关羽随军到南阳县叶县曹操管辖的地方。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将领拒绝刘备军。贝与关羽佯退埋伏,大败曹军,关羽四十岁。

建安十二年(2007年)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战略,以荆州、益州为据点,建立蜀国,南修政治,东助夷岳,东联孙权,待机从荆州、益州向北探中原,实现政战合一的方针。关羽当时大约45岁。

建安十三年(2008年)八月,曹操的爪牙军南下收刘表。刘备从樊城南下。不要派关羽率领一万多人的水军。准备在南郡管辖的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会师。曹操以“江陵有固军,恐先主追之”,引轻马追之五千昼夜,先占江陵。关羽只好率军帮助汉水(古称绵水)和刘备军,恰好遇到刘启(表长子)带着一万多兵力,到了江夏县所在地夏口(今河北武汉)。关羽当时大约46岁。同年冬,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退回北方。临行时,令乐进守襄阳,曹仁、黄旭守江陵。刘备和周瑜“围曹仁于江陵,不发关羽于北路”阻挡襄阳南下援军。曹操汝南太守李通救任,在江陵北与关羽大军交战。李通“下马拔鹿角(古代筑城,削尖树枝埋于地下,以防敌人进攻)入围,前战迎击任军”。关羽当时大约46岁。同年十二月,刘备占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县。以关羽为匪将,率襄阳府尹,驻守江北。东汉时襄阳为郡,南为郡。当时襄阳被曹骏占领,刘备心置襄阳郡为关羽的远程领导。这种安排显然预示着关羽将担负起向北发展的重任。此时的关羽大约46岁。

建安十四年(2009年)65438+二月,曹仁从江陵退守樊城。孙权率领南方集团太守周瑜,据江陵。建安十五年冬,孙权以刘备为南郡首府,而不是* * *排斥曹操。刘备进驻江陵,为关羽向北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建安十五年(210年)至十六年(211年)冬,关羽北上,先后与曹操的守备司令乐进、文聘等作战。在寇恂(今河北省钟祥市西南)和京城(今河北省钟祥市汉水东西两岸),与黄旭、满宠同在韩进。

建安十六年(211)十二月,刘备将诸葛亮、关羽、赵云留在荆州,自己率领数万人进入益州。关羽当时大约49岁。建安十七年(212)十二月,关羽向北扩张地盘,与襄阳统帅曹操作战。据韩康祖考证,根据当时的军事情况,倪青应该不在襄阳城西北三十里的倪青河,实际上是在湖北钟祥城南,距江陵约110公里,距襄阳约90公里。这么说吧。此时的关羽大约50岁。这一时期,关羽利用诸葛亮、张飞、赵云在荆州的优势,向北扩张土地。后来北伐时,襄阳、樊城以南无抵抗,可见向北扩张。

建安十九年(214)夏,刘备在益州守洛久攻。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领兵入益州。至此,关羽全权监管荆州军政。由此可见关羽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关羽大约51岁。建安二十年(215),孙权随刘备取益州,欲取荆州,故擅任长沙、零陵、桂阳县令。关羽驱逐了他所有的官员。有权派两万多人去拿下三个县然后投降。刘备领兵五万到公安,派关羽领兵三万进益阳(今湖南省益阳市),为南方三郡而战。孙权在禄口,是众军的节日,以至于鲁肃化万人为益阳,不肯羽化。而也急的打电话帮苏。此时曹操攻汉中,刘备怕益州失守,与孙权和好。两岸以响水为界,长沙、江夏、贵阳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属于刘备。关羽当时大约53岁。孙权荆州之战后,关羽深知以荆州为根据地向北发展的艰难,于是花了三四年时间,一方面加强荆州以东的防御,修筑江陵南城;另一方面,大量积累军事资产和武器,制造船只,训练水军,以便袖手旁观沿汉水北伐。据《陆吾》记载,“南郡(江陵)城失火,相当烧毁军事设备”。吕蒙攻江陵,史称“孙权夺羽辎重”。他还说:“玉(江陵)府库的财宝,都是为将来的权利而关闭的。”在此之前,文聘曾“伐于汉进,焚于荆城船”。这一切都说明关羽在北伐之前做了大量的军需准备,所以北伐持续了五个月,军需并不短缺。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二月,曹操在叶,丞相王必典任许都督。史书上说:“关羽强盛时,赵婧晋仪见韩作要动,与少府的吉梗、司治的魏煌、御医长臂猿等为伴。必有杀机,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攻魏,引关羽南援。”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南阳太守曹魏率侯殷起兵官民造反,任东丽州知府,“与关羽讲和”。关羽当时大约56岁。

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刘备占领汉中,再派孟达、刘封占领房岭、尚勇、西城三郡,自西北向东南沿汉水至荆州。同年七月,为配合刘备占领汉中后的战争部署,即汉中沿汉水与荆州相连,关羽留下南郡太守糜芳镇守江陵,军士仁寿警防吴,率军北攻襄阳、樊城,完成未来由万、罗争夺中原的战争准备。曹操派满宠、于禁引七军,助曹仁守樊城。八月,暴雨期间,汉水河水涨了几十尺,于禁、庞德等部队被淹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曹操急召黄旭监军,助曹仁开道。又派殷部、朱盖等十二营助阵。黄旭在樊城北部与关羽的军队作战。关主动从樊城撤退,但水军仍以汉水为据点。

十月,正当关公大军与曹仁和大军激战之际,吴违盟,孙权、合谋带关羽主力北上,偷袭公安,投降军士任。到江陵,糜芳。关羽听说南郡失陷,轻骑返回南方。孙权以梦露为南郡太守,凌汛为太守(刘备以西陵为夷陵)。十一月,蜀汉益都太守范友弃郡,鲁迅大败诸城官蛮。权以荀为天将军,屯夷陵,为蜀军守峡。关羽到了麦城(距江陵约40公里),他有权让朱然和潘璋回国。十二月,关羽在襄阳(今湖北省远安县东)临沭县张相被俘,被杀。他大约57岁。至此,蜀汉的荆州军被消灭,荆州三郡被孙吴占领。

蜀汉皇后景尧在位三年(260年),以关羽为强侯而自豪。据韩康祖考证,古庙和穆统永的《苗壮》与岳飞的《武穆》相近。又有云:“审死法,布德持义,说慕”。

(3)名将的风采

魏文帝的君主和大臣们都称关羽为蜀国的“伟大战士”。这种赞美符合历史真相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曹操最著名的谋士郭嘉说:“张飞关羽都是万人敌。”。[2]魏国著名大臣程羽也说:“关羽张飞万人敌。”《三国志》作者陈寿云说:关羽张飞是“万人敌,天下忧”。当时人们常常称赞武将是“万人之敌”,谋士是“万人之英”。这里“万人”是一个大概的数字,武将说他们骁勇善战,武功超群;谋士说国家安全,文武高于一切。曹魏的谋士柳椰甚至说:“关羽和张飞是三军之冠”。孙吴名臣周瑜称关羽为“熊虎兼将军”。梦露数道:“关羽是熊虎”;“关羽之勇,难敌也”;“关熊”。鲁迅称关羽为“天下英雄”;关羽有《小琪》。这里所谓的“熊虎”,虎是百兽之王,熊是百兽之最猛,意思是说关羽是武将中的佼佼者。所谓“英雄”、“豪杰”、“气概”,都是指关羽作为名将的英气、勇猛、风度。总之,上述人们对关羽的褒奖,说明关羽身上体现了一个名将应有的英雄气概和品质,比如超凡的勇猛,无与伦比的武艺,所向披靡。

关羽著名的风范集中体现在他与袁绍的大将颜良的战斗中。建安五年(200)四月,袁绍和曹操两大北方军事集团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争夺中原时相持不下。袁绍派大将颜良在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攻打曹郡太守。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去阻止燕梁军。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见(燕)梁辉盖(指将军战车,设一张盖),骑马刺梁于民中,斩其头,(元)邵将军力所不及,遂解白马之围。”陈寿的生动记录表明,当曹苑的两个军队指挥官对峙时,关羽的英雄,老虎和勇敢的明星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关羽“刺死梁”,显然用的是戟或矛,用大刀斩首。戟、矛、大刀是当时武将和士兵常用的武器。张飞也用长矛杀死了敌人。曹操手下大将典韦在战斗中,“却持矛举戟”或“持大双戟长剑”。公孙瓒以“自持双刃矛”杀敌。后来的三国,前赵朝乾隆年间的勇士安辰,打起了“左手七尺大刀,右手八蛇矛,近交刀枪,远观左右”的仗。后赵大将冉闵“攻战无敌”,面对战斗“骑着红马,朱龙,左手持双刃矛,右手持戟”。

关羽在敌阵中斩将军,如此豪迈自然,如此从容不迫,以至于在后来的武将中流传为佳话,他以关羽为榜样。比如东晋的刘侠“忠勇”,“无愧于天下之乱,是码头的主人。每攻一贼,引壮士推锋,河北胜张飞关羽”。南朝刘宋名将谭道济,名声很大。他的部下加入了薛彤和AG的军队,他们是“勇敢的”,“身经百战的”,“比得上关羽和张飞”。刘崧元年(454)正月,起兵于禹州,名将奉命征爽。战斗开始前,安度伯跳上马,大叫一声,径直向他刺去,不料他竟然摔倒了...世态炎凉,仙云万人敌。安杜径直走进囚车,独自返回。当时关羽斩颜良也不过分。”573年,南朝陈太鉴建立,陈明澈率军北伐,北齐攻秦县(今江苏六合县)。北齐派大将卫伯虎率领65,438+万援军,其先头兵技术过硬。“西域有胡,胜于弓箭,弦不空,诸军皆惧之。”明澈对名将小说:“此事若成,则他的军队将夺取制空权,若与你有血缘关系,张的名将杀死阎良。”喝完酒后,莫科骑着马冲向齐军。“西域胡”走出十余步,还没来得及鞠一躬,Moco就扔过来一把铣,正中额头,应该是个下人。又将齐军向前击杀至十余人,齐军败退。”北魏的杨大眼、崔彦博是“将军中的状元”,被誉为“国之名将”。作为将军,大雁经常冲锋陷阵。“冲突是坚定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是锋,必灭之。”“世人推其果,以为关、张辅有错。”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的将领有13人。他们斗志昂扬,勇猛异常,武艺非凡。当时的人和名将关羽相似,说明关羽的战斗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和后世武将对关羽的崇拜。

关羽既有一般名将的英勇战斗作风,又有武艺超群的素质,有指挥大规模战斗的能力。以关羽北伐为例。关羽全面负责荆州军政后,经过深思熟虑,为袖手旁观北伐做了三方面的准备。一是为了防备吴的进攻,修筑江陵城,建成内外大衣城,形成两道坚固的防线。第二,除了积累粮食和军需之外,还要造船练水军,以便北伐时利用汉水步骑和水军联合作战,增强战力。第三,联合魏境内的反曹势力作为内部力量,以扩大北伐时的声势。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对许昌少府吉梗提供援助;建安二十三年(218),与南阳都督侯寅会师。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关羽在北伐之前,不仅增派兵力加强公安和江陵的防守,还在公安和江陵附近沿河设立“候站”,以便随时侦察吴军的贡献。实际上对吴形成了四道防线,即沿江待守、公安和江陵内外城。而且江陵距离樊城前线只有180公里。当时,清启一天一夜走了三百里,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回来了。在关羽看来,对吴灿的防范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北伐的战略战术部署可以分为五点:第一,这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曹魏在荆州北部的两个据点襄阳、樊城,作为日后北上万、罗的根据地;第三,襄阳在汉水与赶水汇合处的北面,樊城沿汉水距襄阳9公里。两个城市都靠近汉水,决定在秋雨季北伐,可以充分利用汉水,发挥水师优势。第三,集中优势兵力包围项和范守军,特别是曹仁在樊城的主力守军;第四,写信给汉水上游的刘封、孟达,要求他们从西北派兵支援,使樊城两面受敌;第五,派一小队军旅北上,魏呢?#123;许昌,以撼项和范守军。

战争开始后,关羽率领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樊城包围曹仁。曹操先是派汝南太守满宠去助曹仁,后又派班等七军去助曹仁。八月,暴雨期间,汉水河水涨了几十尺,琪宇的军队和庞德所部曹仁的军队被淹,于禁和庞德都爬上大堤避水。关羽用强大的“船兵”乘大船出击,四面射箭,战斗异常激烈。从晨战到日中,在禁军形势下投降,庞德被俘被杀,* * *俘获曹军三万余人,关羽消灭禁军援军后,围城重重,内外断绝。樊城粮尽,危在旦夕。还派别将曹仁、别帅路畅围在襄阳,阻止其救援樊城,并逼迫曹魏在荆州刺杀石虎修、南翔太守傅芳投降。

关羽先派军巡至颍川县贾县(今河南省贾县),距曹魏都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东)约75公里。到时候轻骑兵一天就能到达。于是,北方震动了。十月,弘农郡陆浑郡(今河南省嵩县,距洛阳约六十公里),民孙郎,官民对抗,“作乱,杀郡主簿,附关羽于南”。羽”给狼印,给兵,也是贼。从许昌之南,常是遥应羽,羽威至华。”曹操“与汉献帝近贼”,“议迁许以避其锋芒”。蒋济等人劝阻。操急遣监军助任,以解之忧。赵炎也被派去讨论郎参与曹仁的军事。关羽派人驻扎在樊城以北五十里的盐城,以阻止黄旭的援军。因“带多少新兵,难以与前相抗衡”,黄旭到了盐城西北十里的杨凌北屯大营,踌躇不前。曹操还派大将许商、吕坚帮助晃。此时,曹魏情绪非常激动,认为如果他不亲自出征,曹操和黄旭就会失败。曹操从洛阳南下,想亲自征讨关羽,驻守漠北(在郏县东南)。它离许昌45公里。曹操在此驻扎,其实一是为了震慑城北,保卫首都安全;然后遥控项、范诱敌大战。曹操进驻漠北后,派出殷部、朱盖等十二军助阵。还是怕等军被关羽攻破,命驻守居巢(今安徽桐城县南)的张辽防吴,周史裴潜、禹州史领兵救曹仁。当各路援军陆续到来,樊城南北一场大战之后,军事形势逐渐向对关不利的方向发展。关羽决定主动有计划地撤退。先从盐城退至樊城北面的圩头、四柱屯,再以汉水舟师退樊城,退襄阳。就在这时,江陵和公安失陷了。

在长达五个月的北伐中,关羽按照预定的战略,利用汉水,徒步、骑马、水师联合作战,重点围攻项、范,阻击援军,并派军巡北上,联合抗曹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