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的论文印出来,让人叹服。
现在状元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很陌生了,而且几乎每年高考过后都会出现一个“状元”的话题,比如某省状元、某市状元甚至某县状元。如果这样算的话,全国每年大概有1万名左右的各级顶尖学者。哪怕只是省文理状元,全国也有近百人。但“状元”二字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仅一人独享,是科举考试之后的殿试第一名。由此可见,当时状元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而且自隋唐实行科举考试以来,清代各类文学状元只有700多名,还没有今天高考的十年高。说到每年的高考文理尖子生,尤其是理科尖子生,往往呈现的都是超级优秀的成绩,有的人甚至能拿到接近满分的分数。比如河北的孙去年考了734分,距离满分只有16分。在古代,这样的成绩是没有具体量化的,但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会做一个排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冠军称号的人,不仅实力强大,还包含了一些运气。毕竟,殿试状元的最终确定是由皇帝决定的,皇帝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最终决定状元。刘春林科举考试的试卷在科举考试中已经有1300多年了。随着1905年清朝取消科举,科举成为历史。有这样一个状元,参加了上次在中国举行的科举考试,得了第一名。这是刘春林,许多人都熟悉他。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最后一位顶尖学者参加最后一次科研的论文。从公布的刘春林宫卷子可以看出,刘春林的卷子是全文的,延续了很多八股文的写作风格。从全卷来看,除了飞扬的文采,字迹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刘春林全卷的每一个字都写得工整,就像我们现在的话里的“印”。像许多古代科举状元一样,刘春林在获得状元头衔后进入了国子监。后来,刘春林也去了日本学习。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刘春林相继担任了民国时期的许多重要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春林已是晚年。面对日本的威胁和利诱,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威望去担任一个虚假的职位。刘春林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这位清末的骨气状元因病去世,享年72岁。关于刘春林为什么能在几千名学生中拔得头筹,有一个小故事,那就是他是慈禧任命的。光绪被囚禁于1904。此时,虽然名义上是皇帝来进宫考试,但实际上是由当时已经70岁高龄,面临内忧外患的慈禧在选择状元时操纵的,因为刘春林名字中的“春雨”就是春雨阵雨的意思,当时正处于全国大旱之中。为了有个好兆头,慈禧在看到刘春林的名字后,直接圈定了他的名字,于是刘春林成为状元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成为状元的原因却很出人意料。有人认为刘春林以这种方式获得状元的原因值得思考,但无论如何,从刘春林上次理科考试的试卷和写作实力来看,获得状元的称号是实至名归的。对此你怎么看?你对这个冠军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