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起源
春联是两千多年前从“符涛”演变而来的。桃符(桃梗)由桃木雕刻而成。上面刻着毁灭幸福的咒语,年年都在变。
贴春联的习俗始于大约1000年前的后蜀时期。据说五代以后蜀国的君主孟尝君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君主。公元964年底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一个叫辛的单身汉在红木板上写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家客厅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余庆,甲节长春”。前一句的大意是:新的一年享受上一代的遗产。下一句话大意是,节日预示着春天永远在。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桃符由红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春联”。这种习俗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又称“春签”、“门对”、“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以工整简洁的文字描绘美好的意象,表达美好的祝愿。上下对联数量不限,但必须相等。
春联是中国新年的重要象征。当人们在门口贴上对联和祝福时,这意味着中国新年正式开始。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摘下漂亮的红对联贴在门上,辞旧迎新,增加节日气氛。
——以上内容摘自米莱的儿童读物《田间自然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