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的历史文化
唐朝以后,中央* *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唐、宋、元、明时期,在州内设置了若干府、州、县、洞、卫生所。到了元代,黔南开始实行土司制度,疆域分属八番顺元等地的元帅府、都匀定云安福部、信天阁满安抚部和亳州宣慰部。
明代弘治年间,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部分土司统治区改为州,如都匀府、新桂县、贵定县、荔波县等。
雍正四年,清朝在黔南强行大规模实施“改土为流”,废除绥靖部和土司世袭制的长讼,代之以流官统治,取消“卫所”等军区,并入州县等行政区。黔南分属贵阳府、都匀府、独山府、和平-月之里府。
民国三年(1914),清朝所有州县都改称县。1935年,* * *中央进入贵州,设立行政督察区。黔南州分属第一、第七、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署设在丁凡县(今惠水),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署设在平岳县(今福泉县),辖福泉、贵定、瓮安三县市。第十一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独山县,辖独山、都匀、平塘、荔波、三都县市。
之后又换了几次。
1949 165438+10月15、都匀县解放,随即成立独山区。专员公署设在都匀县,民国时期辖第二行政监察区12县,即都匀、独山、平塘、罗店、三都、荔波、罗店。
1952年,独山地区改称都匀地区,桂阳地区改称贵定地区,专员公署迁至贵定,惠水县撤销,惠水县改称彝族苗族自治区。1954年更名为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是贵州南部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同年,罗甸县也成立为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前夕,都匀、三都、独山、平塘、荔波、福泉等县属都匀地区;贵定、龙里、瓮安、长顺、惠水、罗甸县属于贵定区。
1956,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黔南州辖都匀、独山、平塘、荔波、三都、长顺、惠水、罗甸等县,以及紫云、镇宁、望谟、册亨、安龙、贞丰,共14县,1958,划归安顺特区贵定、龙里、瓮安、福泉管辖。
黔南各民族善歌善舞,民族风俗古朴典雅,婚丧习俗独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民族音乐包括布依族民歌、情歌和二声曲,苗族历史歌曲、情歌、飞歌、丧葬歌、祭祀歌和芦笙曲,水族音乐包括大曲和小曲。民族乐器包括布依族铜鼓、唢呐和姊妹笛、苗族芦笙、唢呐、芒通、小迪和古筝,以及水族的角鼓、铜鼓、锣和芦笙。少数民族舞蹈有布依族的毛笔舞、钢管舞、花兜舞,鲁健舞、长鼓舞、板凳舞、锦鸡舞、铜鼓舞,水族的铜鼓舞、角斗舞等。民族节日有3月3日、4月8日、6月6日和赶上布依族的秋坡,苗族的“送别年”、“吃年货”、“米花节”、“三月三”、“四八”,水族的“端节”(也是过年的节日)、“毛杰节”。
黔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其中苗族服饰最为绚丽多彩,被称为“中国苗族服饰的画廊”。
独山灯是黔南特有的地方戏曲。是一种以唱、跳、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表演形式。200多年来从外地流传下来,深受群众喜爱。它的发源地独山鸡场被评为中国民间花灯艺术之乡。
黔南有许多传统的民族工艺,如龙风背扇(背带)、蜡染、印染、刺绣、编织、剪纸、雕刻、银饰铸造、木雕、石雕等。
三都水族的马尾绣特别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