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起源
(2007-01-28 09:55:58)稿件来源:赵岩晚报
近日,一位名叫肖飞的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他说,栾城县北场村有近1000个学校姓氏,禄劝县永壁村有近200个学校姓氏。这些学校姓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成吉思汗,他声称自己有一系列证据。成吉思汗真的有后代居住在石角县吗?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曲折,为什么要姓校?65438年10月24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距离省城15公里的栾城县北场村。
【背景】河南最新的校族调查显示,校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记者第一时间接触到栾城北场村的肖飞和鹿泉永壁村的肖云峰,两人都热心于肖家祖先的考证。记者注意到,他们的长相和生活习惯与普通汉族人没有明显区别。他们身份证上的国籍一栏也写着“汉族”。
河北科技大学的老师肖飞是栾城北的常存人。他说,多年来,对河南中牟的校姓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认为校姓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河南的媒体也对此做过专题报道。有证据表明,河北栾城、鹿泉的校家与河南中牟的校家是一个宗族。
校飞向记者展示了他特意从河南带回来的墓碑碑文拓片。该碑文出自河南中牟贾伟一座清代祖坟的墓碑。碑文上写着:“神仙皇帝大清国子监太学生伦安校官讳书应赠儒汉”。右侧碑文写道:“元朝末年,山西洪洞县幅员辽阔,各家以其名录而草之书则亡。子子孙孙见了面才知道学校不一样,但是见了面之后。按照一位历史专家的解释,“诸侯”就是“诸侯”的意思,一般指国王(或诸侯国);”美食城”是一个封地;草莽”指的是普通人;书亡”是指这个家族的密封文献或家谱已经丢失。
萧飞解释说,中牟姓“萧”的祖先是元朝的诸侯,采邑在洪洞(山西石阡洪洞县),家道殷实(众多)。元亡后,失其“书”,改姓“萧”、“焦”,有爵位。
最近,学校的人咨询了一位元史专家。专家表示,包括洪洞在内的山西南部地区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巴斗的封地。巴斗是蒙古西征的总指挥,也是庞大的钦察汗国的创建者。据此可以推断,中牟派是成吉思汗之孙巴斗的后裔。
【调查】栾城派姓氏开放分散,河南派姓氏出自栾城。
河北科技大学教师肖飞说,现在河南中牟县和巩义市蔡家庄姓的人都确信自己的祖先是成吉思汗,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有证据表明,河南中牟县和巩义市蔡家庄的姓氏都来自石狮市栾城县北场村。
校飞给记者看了他抄的河南学派族谱中的一段话:“先祖在明初从直隶栾城七祖游到晋居坞。隋家蔡庄面有明哲弘治墓志铭。”
铭文告诉我们,学校的祖先从栾城搬到了蔡庄(今蔡家庄)。族谱成书于清代嘉靖年间,因此推测栾城派始祖于明代永乐年间迁至河南蔡庄。
顺治十六年,中牟县知青(1659),这记载说:“...栾城之人,相较于袁波,迁居中牟,边音之家……”,证明河南钟某姓也出自河北栾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渴望的河南校姓纷纷来河北寻亲。他们先找到了唐山滦县,但未能找到学校姓氏。后来他们在石狮找到了栾城,最后找到了住在北场村的学校姓氏。北场村的人也乐于承认和接待这些远亲。之后,北场村的人也多次来河南。
一个学校姓落户鹿泉。
河北省考试院退休干部冯云来自鹿泉永壁村。他说,永壁村200多个学校姓氏都来自栾城北场村。
在栾城县北场村,记者在一条小巷里看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现在碑文模糊不清,但可以看到“永璧”“昌南”等字样。学校云峰说,这块石碑本来是墓碑,几年前上面的字还能看得很清楚。幸运的是,他在那一年完全被延长了。碑上的原文是“昌南...程远于乾隆16年迁居鹿永壁”。学校云峰说,乾隆年间,栾城的学校人口与日俱增,祖上留下的土地已经不够用了。于是,程远和他的弟弟来到鹿泉涌泉,盖了房子,定居下来。弟弟回到栾城后,程远留在了永壁,并在那里结婚生子。这块石碑是程远的后人立的。自碑文记载以来,校姓在永壁已繁衍了8代。
冯云说,北场村和永壁村的人很多年前就认了亲戚,最早是徒步“走亲戚”。两个村的人每年都会聚一次,文革时中断过,后来改为五年一次。2010,是北场村的人去禄劝永壁村走亲戚的时候了。
村主任校狗圈说,听村里的老人说,早就知道河南也有校姓。解放前河南的学校姓氏都是来拿学校家族的族谱的,所以现在北场村的学校姓氏都没有族谱。
“校”与“娇”相识三百余年,然后认祖归宗。
中牟清代(顺治十六年、康熙十四年、乾隆十九年、同治八年)县志记载的“焦”姓、“校”姓有数十种。如果把这些姓氏按时间排序的话,非常清楚的是,在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之前,都是“焦”姓,此后(。而且位于县城东北的焦家岗改为焦家岗,县城东南的焦庄改为焦庄。这一点与东丈东南部一座姓校祖坟墓碑上的“校修书”碑文相互印证。对县志、碑刻的考证,使河南中牟的学校姓氏推断,在元代,先民“范府”、“山西洪洞县”、“浩范”、“焦”等在元朝死后改姓,后分别逃往河北栾城、河南中牟县定居,并流传至今。
在乾隆20-27年(1755-1762)的一次科举考试中,中牟的大姓与外地来的校姓相遇。他们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是同一血统,所以他们必须报告好消息。从元末到清朝乾隆年间,虽然分开了三百多年,但还是分开了。钟某姓“焦”,后召开家族会议,一致同意改“焦”为“校”,与河北(关于河北栾城“常”)一致。
早期的百家姓为什么没有学校姓?
河北考试院退休干部冯云说,最初百家姓中没有“校”姓,也没有补充版本。直到明代《百家姓》增补版,才出现了校姓。学校云峰说,河南的学校姓氏中有一个关于“穆”的传说,可以说明这个细节。
相传,木蛟王是元朝末年真镜的统帅,是一个蒙古人。当时皇帝派他去边疆平叛。胜利后,他拒绝回北京工作。皇帝大怒,派兵捉拿叛徒。木蛟王知道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为了救后代,他让自己的三个孩子跑到山东、河北、河南躲起来。为了不被发现,让三个孩子分别改姓“学校”、“比较”、“小学”。
校云峰说,根据这个传说,校姓只出现在元末明初,所以只能出现在明代百家姓的补充版本中。
北场村的学校家庭出身显赫。
作为河南中牟和禄劝永壁村的校姓发源地,栾城北场村的人们并没有留下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的传说。但也有很多传说证明北场村的校家有着显赫的家世,从侧面证明了校家的不凡出身。
麦霞南场村
北场村的老人们说,从前有三兄弟,因为犯罪不得不四处逃亡。为了避难,他们给自己起了“校”、“焦”、“肖”等姓氏,各有不同,方便日后互相承认。其中一个来到了栾城县北场村。这个传说与后来的河南学派的家族认同不谋而合。清末,北长村毒虫横行(疑似瘟疫),但距离北长村仅200米的南昌村却一片祥和。于是,富裕的北场村一家搬到了南昌村,买下了南昌村人的土地,把村子的名字改成了北场村。
这两个花园占地120亩。
老校云龙是一名退休的中学老师。他告诉记者,据老人们说,学校家以前是个大家庭。村南的40亩麦田,以前是家里的小花园,更南边的邻村周晓村有个大花园,占地80多亩。记者来到“小花园”,只见绿油油的麦苗,不见一丝园景。
一位编辑县志的老人说,以前学校家庭很有钱,是个大家庭,是个特权家庭。据说这家人在县政府里建了自己的牢房,如果家里有人犯罪,他们就住在自己的专用牢房里。
不再存在的奇怪的坟墓
北场村副书记向记者讲述了村里老坟奇怪的葬俗。100多年前,村里的老坟都是砖砌的圆形地下坟,十几尺深,“像个大窑”。坟墓的形状也不同于当地的其他村庄。坟墓是环形的,直径超过10英尺。封坟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渐变窄,形状像蒙古包。每个坟墓里埋着两三个人。死者不必葬在棺材里,而是直接放入地下墓穴,墓碑按照死者的世代排列。按照学年,该墓于1958年被挖掘平整,现在只剩下一块乾隆16的石碑。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难以辨认的石碑。
河北科技大学的费同学也说,他在1958扫墓的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讲过一些故事:那时候家里的祖坟巨大:“光是石碑就达十几层楼”,坟里的松柏也很茂盛。“站进去就看不到太阳了。”
【解析】袁死后,从山西逃往栾城。
河北考试院退休干部学校云峰、河北科技大学教师学校费曾多次前往河南,拜访族长(宗族中最年长的人)和父母(宗族中最年长的人),收集证据。他们根据目前所发现的资料,对校姓家族的分布、繁衍和迁徙过程作了如下推测:
元朝有四个诸侯国,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尔汗国。其中,金帐汗国是由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建立的。它的范围从叶儿的失落河到顿河、咸海、里海、黑海到北冰洋。术赤死后,成吉思汗命令术赤的儿子八斗继承术赤的汗位。当时的洪洞县属于元初的平阳路(后改为晋宁路)。1236年,元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把平阳路让给了巴斗。1255年,巴斗死于金幕汗国首都萨莱(伏尔加河入里海的地方)。此时,他的长子赛莱拉在蒙古,受巴斗之命去蒙古朝觐蒙日汗。蒙哥下令赛莱拉继承可汗职位,但赛莱拉在归途中(到达伏尔加河后不久)去世,家人由蒙哥可汗照顾,得以留在巴都。元朝灭亡后,这位山西洪洞的八斗后裔改姓“焦”“焦”,后逃亡河北栾城、河南中牟县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