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的发展和起源
至于算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末三代,是关羽发明的。据说当时中国就有算盘。古人将10颗算盘珠串成一组,分组排列,放入盒中,然后迅速拨出算盘珠进行计算。
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悦撰写的《命理注》。其中有云:“珠算控四季,经纬三才。”北周的甄鸾对此做了注解,大意是将木板雕成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来挡游珠,中间部分用来定位。每人有五颗珠子,上面的珠子和下面的四颗珠子用颜色区分,后来称为“档”。上面的一颗珠子是五颗,下面的四颗珠子各是一颗。今天的解释是,算盘是长方形的,木架上嵌着一根细杆,杆上串着算盘珠。算盘珠可以沿着细杆上下移动,用手移动算盘珠就可以完成算术运算。
在古代,人们用小棍子进行计算。这些棍子被称为计算芯片,以计算芯片为工具进行的计算被称为计算芯片。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木棒计算受到限制,于是人们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
在明代,算盘不仅可以加减乘除,还可以计算土地的面积和各种形状的东西的大小。不可能调查谁发明了算盘。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末年数学家徐悦的《数术遗》载:“珠算四时控,经纬三才。”北周贞鸾写云:“八股分三部,每部五珠。上珠与下四珠不同,颜色不同的上珠为五颗,下四珠为一颗。”汉代有算盘,但形状与今天不同。但是和现代一样中梁以上一珠为五,中梁以下每珠为一。据徐悦说,他的老师刘虹曾请教道人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讲解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是珠算,这说明最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算盘。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元代刘寅(1249—1293)撰写的《景秀先生文集》中。《元曲选》、《无名氏》、《庞居石下辈子的错债》中也提到了这个算盘。剧中有句话:“闲手,去打算盘,拨我的年龄。”公元1.274年,杨辉在《乘除法》一书中记载了珠算的九归除法,1.299年朱世杰记载了算术的启蒙。公元1450年,吴京在《详注九章·类比算法》中详细描述了算盘的用法,张泽瑞在《清明上河图》中画了一个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时期或北宋以前,算盘就在中国广泛使用了。
中国的算盘是从古代的“计算”演变而来的。“算计”就是用一种竹签作为算计的筹码。唐末改进了乘除法,宋代产生了计算除法的公式。15世纪中叶,鲁班牧婧就有制作算盘的规范。由于珠算的普及,关于珠算的著作也应运而生。最流行的珠算书是明代程大伟于1593年编纂的《算术统一宗》。《算术统一》是一本以珠算应用为基础的书。书***17卷包含595道应用题,大部分取自其他计算器,但所有计算都用珠算。书中包含珠算图式和珠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公式在珠算上进行计算。其中,平方根和平方根的算法最早是由程大伟提出的。书末附录《数学典籍源流》记载了宋元以来的51种数学书名,大部分已经失传,这一附录成为宝贵的数学史料。由于珠算公式好记、好用,在中国广泛使用,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公式,使计算更快。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做珠算。到了明代,珠算已经相当普及,出版了很多关于珠算的书籍。其中以程大伟(1533 ~ 1606)的《引算术统宗》(1592)影响最大。
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一批珠算专家。算盘算盘的使用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具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好方法。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今天,计算机已经被广泛使用。古老的算盘并没有被废弃,反而因为方便、准确,在很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常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认为算盘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然而,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算盘的?从清朝开始,很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日本学者也投入了很多精力。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理论。
一是东汉南北朝时期清代数学家梅所倡导的。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悦写了一本书《命理遗事》,里面记载了14种算法,第十三种叫“珠算”,并说:“珠算,控四时,经纬三才。”后来北周数学家甄鸾评论这段话说:“八股分三点,上下两点是止游明珠,中间一点是定位。每个位置有五颗珠子,上面的珠子和下面的四颗珠子不一样。上面不同颜色的珠子是五颗,下面的四颗珠子是一颗。至下四珠,故云‘控四季’。其珠游于三方之间,故云‘经纬三才’也。”这些文字被认为是关于珠算的最早记录。当时五珠中的算盘并不是穿珠的算盘——珠子上没有洞(没有锉),叫做珠板,珠板。当时,涂有不同颜色的珠子被放在一块刻有一排排纵向弧形凹槽的木板上。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本书所描述的算盘,充其量只是一种计数工具或简单的只能加减的计算板,与后来出现的算盘并不相同。
二是清代学者钱大廷倡导的元明,即算盘出现于元代中期,并在元末明初广泛使用。元代陶《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井珠》引用当时的一句谚语来形容奴隶,说:“仆来,捶盘珠,言不自动拨;一会儿说算盘珠子,一说就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说佛是顶珠,我的文字终日凝结。我虽拨之,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把一个老资格的奴婢比作一颗算盘珠,可以搅拌一下,可见当时算盘是非常流行的。宋末元初,刘隐的《牧婧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五言绝句,名为《算盘》:“不与翁尚共舞,莫休唱饼之歌。”融资有多难?“这也是算盘出现在元代的明显证据。至于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鲁班牧婧》有制作算盘的规格和尺寸,也有一些介绍算盘用法的书籍如许信禄的《算珠算法》和程大伟的《直接算法通宗》,所以算盘在明朝被广泛使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形成了珠算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的第三种学说。其依据是:第一,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药店,柜台上放着算盘,在中国和日本已广泛使用。
两国珠算专家将图片摄影放大,确认画中物件为类似现代使用的连珠。2.在河北省巨鹿县1921,宋人旧居发掘出一颗木制算盘珠。被水土淹没了800年,还是鼓形,中间有孔,和现代算盘珠没什么区别。第三,柳荫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盘诗,比描述元代的事物还要准确。同样,陶的《三珠戏》表明,元人的谚语中有算盘,也反映了“法盛行于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算法统一宗族”)。第四,元初蒙古学教材中有九档珠算图。既然在元初就已经是训练内容,可见它是一个普通的东西,它的出现至少可以推到宋代。另外,宋代的算盘形制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笨拙或粗糙。因此,许多数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可以推至唐代。由于宋以前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所以此时诞生算盘的可能性不大。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这时候发明了算盘,可能性很大。珠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其起源却争论了几百年,无法统一。希望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到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中,早日得出科学的结论,以告慰古人,也无愧于后人。清代景德镇窑青花婴戏的算盘是根据中国传统的计算仪器仿制的。它长29.7厘米,宽13.9厘米,厚3厘米,重1702克..长方形的木制算盘。一串数量相等的计数珠均匀地排列在一个长方形的瓷框内,瓷框内有一根瓷梁将珠子分为上下两部分。计数珠贯穿直柱,可沿细杆上下移动,分为11档。中间一档,梁上2珠,梁下5珠,每珠1,其中断。
算盘四周内壁不像底部一样上釉,外壁饰有青花婴戏纹。孩子的胖脸短小活泼,形象生动逼真。胎圈施釉白蓝,胎内外露底,不施釉,胎质粗糙。车身有几处裂纹,已修复。
这件青花文物色泽淡雅,釉色鲜艳,胎色白黄,燧石红斑明显,胎质坚实,胎体厚重,为研究清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证据。其算盘的形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传统计算工具的实物见证,对研究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96年,IBM科学家用10个原子生成了世界上最小的算盘。一、高档材质的算盘值得收藏。根据全国文化艺术网的介绍,算盘按计数珠和框料可分为金、银、铜、铁、玉、竹、木、象牙、水晶、大理石等。按列材料,包括铁、木、银、铜、铝、竹等。算盘材质越好,收藏价值越高,升值潜力越强。比如普通木制算盘的价值低于象牙算盘,而贵金属算盘的价值则更高。
此外,算盘上的柱,俗称“档”,也有高低之分。算盘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做工和外观来衡量。
二、优秀的木算盘升值前景好。全国文化艺术网讯,如果你收藏木算盘,收藏紫檀、红木、花梨木更胜一筹。优秀的木算盘是不会画的,因为好的木算盘更注重原色。经过岁月的洗礼,好的木头会越来越亮,珠子也会越来越光滑。只有普通材质的木算盘才会涂上厚重的油漆,以掩盖木头的平庸。
梨木、松木、瑞香科、柏木属于中材,杂木属于低档材。
第三,异形算盘的价值逐渐上升。圆形、扇形、拱形、圆柱形、宝塔形等造型奇特的算盘,因其工艺精湛、趣味性强,受到收藏者的追捧和追捧。
因为算盘档的数字通常是奇数,如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等。,具有观赏性的偶数算盘的价值高于奇数算盘。小巧精致的袖珍算盘和21档以上的大算盘,无疑丰富了算盘的文化内涵,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