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起源
有个儿子叫常,顾的父亲认为常有提拔的才能,想把皇位传给,然后传给于昌。
泰伯和钟勇明白这一意图后,为了尊重父亲的意愿和避免王位,逃到了当时被称为满静之地的江南。
并且入乡随俗,自己“割掉纹身”。
说明他们是蛮人,回不了皇位。
他们的义举,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在梅李(今巫溪县梅村)立太伯为君,国号“制服吴”(制服吴的“制服”在语中是一个读音词,没有实际意义,制服吴就是吴。
由于笔误,连吴也被误写成)。
从他泊到寿孟即位为王(公元前585年),正是吴国开始的日期。
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苏州,位于太湖东北岸,因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于寿孟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迁都苏州。
经过多年的持续经营,已具相当规模。
然而,由于缺乏历史记录,该城遗址已不复存在。
从此,当时的苏州被称为吴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呈双棋盘格局。从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演变至今。
越国灭吴后,公元前379年,越国迁都姑苏。战国时期,公元前248年,楚国的春申军封于吴,苏州(吴圩)为第一城,对苏州的发展功不可没。至今,苏州古城王西马巷的地名黄埭、春申君庙纪念他,将他作为苏州的守护神供奉在城隍庙。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武都市建立会稽郡和吴县。此后,当时的苏州一直被称为吴县,或有时被称为吴州。
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因苏州西部姑苏山得名,故名苏州)。
另一座姑苏山是以修建姑苏台的吴王阖闾命名的。现在山上还有遗迹)。
公元778年,唐朝将苏州确立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朝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这个名字就被固定为一个通称。
1113年,苏州改为宋代平江府。
综合历史变迁,苏州有很多别称:姑苏、吴、吴县、东吴、平江、吴中等等。
苏州因河流纵横交错,又被称为水都、水城、水乡。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称赞苏州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誉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