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旧城改造规划

放弃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新版规划体现了保护和复兴的新思路-

老城南是南京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其保护和复兴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昨天,记者在市规划局组织的新版《南京老城南保护与复兴规划》说明会上获悉,老城南保护将采取小范围、逐院、全谱、分步骤的方式,实现全面保护。有关专家认为,逐院复兴对城南其他地区的保护具有示范意义。

规划重点关注

亮点一:逐院保护,被拆区域的街巷按照老地图还原。

城南老城区规划历史城区面积约6.9平方公里,北起秦淮河(杜云)中支,东至秦淮河,南至应天街。与以往的大拆大建不同,新版规划提出了小范围、逐院、全谱地保护和整治各个时期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所谓逐院,就是根据地块、建筑等条件,逐步恢复保护。大门东西两侧已拆除的街区,将按照原有的传统、真实的街巷进行恢复,并根据全盛时期院落边界的记录,如地籍图1937,边界图1951,保留原有的空间尺度和记忆。

比如上世纪城市改造过程中,南北箍斗巷拓宽到30米左右,破坏了原有风貌。新版规划提出按原规模将箍胡同恢复至约13米。

亮点2:张骞巷被列入保护名单。

10街道新规划在梳理原规划保护方案的基础上,将老城区南部98条历史街巷全部列出,其中包括张骞巷、平章巷、新抚河、雷公巷等10条历史街巷。这些街道将来会受到保护。

同时,规划还梳理出王伯龄故居、易建堂、应王府、刘知田故居、朱状元大宅、周处读书台等文物古迹145处。整理东市、西施、永安商场等175推荐历史建筑(待保护建筑);梳理出南京云锦木机化妆手工编织技术、金陵雕版印刷技术等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规划还列出了42处可定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45处不可定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别对应不同的街区,同样受到保护,这是历史规划中没有的。

亮点三:历史核心区檐口高度禁止超过7米。

新版规划将老城区南部的建筑高度控制分为五类。

其中,历史核心区、其他未拆除重建区域、中华门外围檐口高度不得超过7米,并应划出10米的高度控制区;庆忌路、长乐路以南其他区域高度不超过12m;庆忌路、长乐路、嵊州路、健康路之间的其他区域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m;并将嵊州路-健康路以北区域的控制高度由35米调整为24米。

亮点四:资金不再就地平衡,保护资金主要由政府投入。

围绕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16字保护方针,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尊重历史、文化、祖先”的保护理念指导下,新版规划提出改变就地、分区平衡资金的旧模式,由政府牵头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保护城南老城区的资金将主要由政府投入。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万旧城南楼恢复后,主要经营公共设施。

市规划局副局长刘庆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据报道,在保护老城区的过程中,居民被鼓励搬回。是这样吗?

刘庆浩:旧城南保护和复兴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经济适用房、产权调换房、低价商品房等。其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居民也会尝试回迁。但有些地区人口密度很高,情况差别很大,搬回来不现实。

记者:城南老城区恢复的建筑主要用来做什么?

刘庆浩:这些建筑的功能是混合的,大部分会作为文化展示表演中心、博物馆、旅游休闲等公共设施,以及一些创意产业、商业、住宅等配套设施。

记者:旧城南的复兴和保护什么时候能完成?

刘庆浩:这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还很难确定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但“二线三片”即明城墙、内秦淮河风景带一线和东、西、南门三个捕获厅的复兴和保护将率先启动。

记者:原来的街巷比较窄。交通和消防问题怎么解决?

刘庆浩:新版老城南规划倡导绿色交通。在未改造街区建立电瓶车和自行车通行系统,在外围停车场设立换乘中心,鼓励居民和游客换乘电瓶车和自行车进入街区,街区内设置便捷的电瓶车站点和自行车停放点。明城墙旁将修建一条宽约7米的慢行道路,主要供旅游车辆、出租车和慢行交通使用。消防方面,除了对建筑本身进行改造以满足消防需求外,该街区还将配备一些方便通行的小型消防车。

记者:老城南的复兴和保护对南京的旅游业会有什么影响?

刘庆浩:老城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新版规划将使未来的城南老城区形成一个旅游、休闲、娱乐的网络,而不仅仅是夫子庙里的“单打独斗”。将来,游客会从富友庙转到老城南。着力打造“两带三轴四片四节点”

根据规划,老城区南部文化资源展的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两带三轴四片四节点”。

两带:城墙-护城河风光带和秦淮河传统风情带;

三轴:中华路传统城市中轴线;门东-门西传统住宅展示轴;嵊州路-健康路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轴;

四部电影:夫子庙传统科举与商业文化展区;门东传统生活文化展示区;门西凤凰台历史景观及传统生活展示区;南捕堂作坊生活文化展区;

四个节点:夫子庙商业文化的核心节点;水西门-朝天宫西入口节点;中华门的标志性节点;东水关-白鹭岛东入口节点。石平街设计效果图

南捕堂是老城区南部的重要区域之一。新版方案否决了之前建别墅的方案。能保留下来的结构好的建筑都保留下来,功能按照原来的规模更新。以前南京有“十八坊”的说法。未来,南捕堂将形成以南捕堂巷、大板巷、庄玲巷、石平街为核心,以嵊州路、丁鑫路为支撑的“江南七十二坊”传统文化街区。72平方主要用于展示织锦等非物质文化。

一些老工厂也会脱胎换骨。如原南京纺织工贸集团公司、南京贝尔德不锈钢制品厂占地约0.66公顷。本次更新改造的设计方案是保留7栋厂房,适当改造后使用;利用预留的厂房框架,结合景观设计,形成文化广场。

东门地区是老城区南部的另一个焦点。其中,蒋寿山故居是晚清老城区南部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保存完好,院落格局完整。院内原住户的违章建筑已被拆除。原规划中,蒋寿山故居被规划成会展中心,周边有餐饮服务;在新规划中,蒋寿山故居定位为故居博物馆。同时,旁边的阳伞厂也作为整治单位纳入统一规划。重新组合后,蒋寿山故居将被打造成集博物馆、故居园林、街区公园为一体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门东建筑“七十二坊”传统文化街区

南部厅蒋寿山故居将成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