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的起源和历史
7世纪30年代,第三十三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迁居拉萨,布达拉宫作为皇宫而建。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有三重围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宫之间有一座银铜桥。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马场。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时,布达拉宫大部分毁于战火。
吐蕃王朝灭亡后,古代宫殿大多毁于战乱。再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一个分支来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
1645年(藏历鸡年),为巩固甘丹坡章地方政权,五世达赖由第一秘索朗饶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和宫墙,并将政权机构从哲蚌寺迁出。
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一师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佛塔,扩建“红宫”。1693(藏历鸡年)完成。从那以后,达赖喇嘛建造了五个金色圆顶和一些附属建筑。尤其是在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落成后,布达拉宫成为今天的规模。
布达拉宫的特色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殿式建筑群,为吐蕃王朝赞比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建。另一方面是松赞干布迁到拉萨后作为宫殿修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达赖喇嘛冬宫的住所和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是白宫和红宫。整个宫殿是藏式风格,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因为建在山腰上,大面积的石墙如悬崖峭壁般矗立,使建筑看起来与山丘融为一体,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海拔3700米,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它由东边的白宫和中间的红宫组成,主体建筑高度为1,654.38+0.7米。布达拉宫主楼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连。宫墙高6米,底部宽4.4米,顶部宽2.8米。它是用夯土建造的,外面覆盖着砖石。城墙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东南西北角也各有一座角楼。所有被宫墙包围的区域都属于布达拉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