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寻找李白》的意义以及李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是基于怎样的写作顺序。

这上面有便条吗?《寻找李白》这首诗选自余光中的《对岸观音集》。曾在《联诗》中写道?后记说:“缅怀过去,咏怀历史,本来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歌中,整个民族的记忆无异于镜中自省。这种历史感是现代诗人认知传统的方式之一。”

?《寻访李白》外在结构自由严谨,句、节、篇相对自由舒展,即所谓自由诗。然而,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各为14行,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各为10行。基本格式就像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延伸句对,所以在参差不齐的层次自由中不乏排列顺序的趣味。诗以李白的“消失”开始,在描述了诗人的狂唱和坎坷经历后,以李白之风回到最后一章,反复转折,始终围绕“求”字,避免线性叙述。

《寻找李白》的开篇,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傲慢”和“羞愤”的人格化意外地加在了“靴子”和“手”上。《它还落在后面》、《人都走了》看似不真实,既生动地刻画了李白狂傲不羁、不落俗套的精神,又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徜徉遐想。在这首诗的第二部分,对李白和他的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述是奇妙的。经过第三节的夸张和跌宕,“是你的籍贯至今是个谜”“不如回老家”,第四节,诗人突然突发奇想:“月亮映在瓶子里,也许那就是你的家乡/你一辈子经常仰望。”李白的诗想象如天,天马行空,而余光中的诗丰富而富有创造性,确实颇有“白遗风”。

?余光中认为:“我敢断言,今天很多自称为诗的三流杂文的淘汰率不会低于60年代”,《寻访李白》中的语言密集而富有弹性,精炼的词句具有“清新”“新奇”的审美效果。比如“到处都是难民和伤兵的和声/把呼玛和马强的节奏留下来练习/留给杜尔去细细背诵”这句话,从现实转到现实,灵活、简洁、丰富。既生动地表现了杜甫诗歌内容和风格的特点,又与李白的诗作了优美的对比,同时对安史之乱和后来的回纥入侵作了概括,篇幅宽敞,内容全面。再比如“抱怨长安之小却在锅里天长地久”。不仅“小”和“长”使用了西方诗歌常用的矛盾修辞,而且“长安之小”和“锅里的天长地久”都是不合理的、奇妙的反向变形,加上了“怨”,让人感觉文字向内凝聚,含义向外多方面延伸,令人咀嚼。比如“酒入奢肠,七分作月色/余三分作冲击波/绣口吐时,半个唐朝盛”,这是全诗最辉煌的笔墨。“七分”、“三分”、“半个”等量词各有各的用法,动词“沏”、“哨”、“吐”可以说是诗中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