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潘基简介
郑潘基出生于6月1938 11。福建省永定县凤城镇人。林业高级工程师。江西农业大学林业专业毕业。江西省婺源县林业科技推广站退休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间摄影协会会员,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文名:郑潘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永定县凤城镇
出生日期:1938 11月
职业:林业工程师
毕业学校:江西农业大学
主要成果:江西省科学大会奖、世界发明奖。
代表作品:婺源古树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基础知识。
传记笔记
1957毕业于永定一中,1959至1963就读于江西* * *生产劳动大学林业部,1963毕业分配到婺源县* *大竹站校区,1982。曾任CPPCC婺源县委委员、常委四至八届。1992启动自然保护区研究,被林业部誉为“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1998退休。
荣誉
天牛科研究获江西省科学大会奖,自然保护区研究获世界发明奖,吴体仙现代林业基金奖,林业部“社会林业工程项目优秀论文”一等奖,ABT生根粉研究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以及《黄喉噪声防护社区建设与功能研究》获美国“福特汽车环保奖”(中国)一等奖,自然环保项目一等奖1998。
行动
郑潘基在中国最早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落的概念,他推动了婺源生态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婺源首次发现“黄喉噪”在世界生物学界引起轰动。几十年来,郑潘基为婺源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郑潘基提出并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婺源变成了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这种模式被林业部誉为“婺源模式”,并在全国很多地方广泛实施,让很多人实现了住在公园的梦想。
婺源模式
4月,1992,郑潘基从《科技日报》上看到包括李庆奎在内的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建立一个微型森林自然保护区。接着,他在《中国林业报》上看到广东108位专家教授联名发出“建立社会化、群众性自然保护区”的倡议。郑攀基正处于人生之初,不久就写了一篇《婺源建立乡、村自然保护区的探讨》的论文。他在文中提出了利用该县村庄周围的天然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群落的设想和具体方法。
同年7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郑潘吉在邱口镇玉潭村选择了一片天然林作为示范点,成立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社区领导小组,缔结了保护公约,划定了保护界限,立了碑。据业内专家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社区,初始面积仅为1.25亩。抛“砖”引“玉”。郑潘基发起的自然保护区,让婺源县领导看到了发展生态经济的亮点。县政府很快下发了《关于开展我县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乡镇分管林业的领导牵头,对自然保护区内应建设的山场进行规划调查,然后报政府审批公布。截至2012年底,全县已建立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等六类自然保护区191,总面积65万亩。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保护区,到处都是绿色的世界。
正是因为开拓性的自然保护区,郑潘基获得了国际发明家协会联合会1994的世界发明奖(IFIA)。维也纳国际联合会主席法拉格尔·穆萨也亲笔写了一封奖状,委托中国发明协会主席吴恒亲自为郑潘基颁奖。
从65438到0995,“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被林业部誉为“婺源模式”,并得到推广。同年,国家科委、人事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等单位联合授予他“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联合国专家、德国弗赖堡大学教授帕尔斯在考察江西时说:婺源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做法,不仅是中国非常成功的模式,也是世界各国的典范。
到2000年底,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50319个,总面积135.58万公顷。
绿地追踪
黄喉笑是世界濒危珍稀鸟类之一,仅分布于江西婺源、云南思茅和印度阿萨姆邦。黄喉狗牙根是画眉草属的一种,身体小巧,羽毛华丽,声音优美。据说世界上最早的黄喉噪标本是1921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婺源采集的。
被称为婺源种的黄喉噪,已近百年杳无音信。1993期间,英国鸟类保护协会在一批从中国进口的画眉中意外发现了一只珍贵的黄喉乌鸫,非常关注。它专门打电报给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部门,发来了一张黄喉乌鸫的彩色照片。确认是婺源种,引起了国内外鸟类学家的关注。
1996 65438+2月,一项由国际资助的调查正式启动。由中科院动物所、省林业厅、婺源县林业局资深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在婺源县山山岭、村村寨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艰苦实地调查。郑潘基每天早上5点开始。首先,他乘公共汽车到山区,然后爬上山去寻找它。下午,他必须在5点前下山,否则就赶不上回县城的班车。为了蹲着等,他经常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有时候他要伪装自己,发不出声音。有些干枯的水蛭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来,吃够了,喝够了人血,才会自动滚下来。
2000年5月24日,秋口镇河西自然保护区,一只喉咙长着黄色羽毛的鸟无意间闯入了郑潘基望远镜的视野,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瞬间,他欣喜若狂,穷追不舍,一定要看清楚。在一片高大的阔叶林里,他发现几十只黄喉噪在树枝上或唱或跳,或追或打,生动而刺激。他拿起相机,不停地寻找目标,连续拍了几张,留下了珍贵可信的物证照片。
2001年4月,德国动物物种和种群保护协会主席Roland Wurth博士一行专程到婺源考察黄喉噪鹛,并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每年免费提供3000美元的专项保护基金。5438年6月+同年10月,WWF将婺源黄喉驼背鲸自然保护区建设列入“中国珍稀物种保护小额基金”项目,出资5000美元建设黄喉驼背鲸自然保护区。
2002年,郑潘基的论文《婺源黄喉噪声防护小区的建设与功能研究》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保项目一等奖。
2007年4月,英国、德国、法国的动物保护协会共同签署了黄喉噪音项目合作议定书,每年提供专项资金,郑潘基被聘为此次合作的高级顾问。截止2012,在这个县的六个地方发现了近200只黄喉黑鸟。
中青生态
郑潘基十分重视婺源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曾考察县内景点,发表《婺源灵岩古洞群》、《朱与植树》等文章。1985年4月,起草并上报“灵岩洞群森林公园”立项,上报林业部。时任林业部副部长董志勇得知此事后,宣传部邀请了北京8家新闻单位到吴。林业部也于5月1988日发文批准建设灵岩洞森林公园。据业内人士介绍,当时这里是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的森林公园发展刚刚起步。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迅速带领技术人员进入景区勘察规划。经过半年的野外调查、洞内勘探、洞外测绘、资料收集,他在1989年8月撰写了《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一书,然后亲自实施森林公园的开发。1992年底,他向林业部报建灵岩洞森林公园。董志勇副部长听取汇报后,在办公室与郑潘基合影留念,并要求他安排实施第二年灵岩洞森林公园全国林业摄影培训班,经费由林业部提供。
婺源村曾被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村庄”,郑潘基也早就被村子附近的古树之美所折服。1985期间,省林业厅李明智厅长到婺源考察,在郑潘基的陪同下来到乡镇政府旁边的老宅喝茶,对院内养鱼场附近的古桂花树很感兴趣。郑潘基立即报告说,该县有许多著名的古树,他能够拍摄并编辑成书。当导演认为这将是中国最早的古树相册时,他立即发表声明,为相册拨款3万元。郑潘基行动迅速,在1986调查、采写、拍摄、出版了《婺源古树》彩色相册,随后以观光的形式为《古树之恋》拍摄了电视电影。因为题材和形式新颖,获得华东六省电视大赛二等奖,在央视播出。通过婺源古树的画册和电视宣传,婺源村周边的古树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全县列为保护对象的古树名木有5533株,占全省古树名木种类的三分之一,数量的十分之一。通过对中国第一本彩色古树相册和电视的印象,2005年5月,在婺源召开了全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研讨会暨《中国古树名木相册》编制方案评审会。当年《恋爱中的古树》的电视拍摄地,如今已成为婺源的旅游景点或景区。
2008年,郑潘基已经退休十年,但他对生态保护的执念不变。他避开酷暑,连续7天在黑暗中攀登海拔数千米的高山,进行环境调查和采集标本,为婺源建设关悦河源和大孤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了资料,为全县建设世界最大的生态文化公园贡献了力量。
郑潘基对自然的情怀和无怨无悔的忙碌生活,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省妇联授予“江西省绿色家庭”荣誉,全国妇联、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授予第二届全国“绿色家庭”证书,赞扬该家庭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