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曾国藩家书:李鸿章与曾国藩的恩怨,亦师亦友。
李鸿章和曾国藩也是师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曾国藩在几封家书中都提到了李鸿章,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李鸿章虽是名臣,但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人们对李鸿章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做了一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二是他在性格上有一些缺陷。
曾国藩很重视李鸿章的才能,所以重点培养他,但曾国藩也很清楚他的缺点。他认为李鸿章的问题不是“才”,而是“德”。
首先,李鸿章不老实。刚进曾幕府的时候,他谎称自己生病了,没有早起和大家一起吃饭。
其次,李鸿章为人圆滑。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前,曾国藩曾问他如何处理洋人。李鸿章答:“我与他们斗。”然后李鸿章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请求曾国藩批评原谅。
再次,李鸿章过于热衷名利。曾国藩曾批评李鸿章有官瘾,说他总是“拼命做官”。
在给元帝的《李鸿章的贪财》中,曾国藩指出了李鸿章的另一个缺点,那就是贪财。
“小荃近日有了余兄弟的消息,名声大减。有上海人说,他们部门藏着珍珠灯、八宝床、玉盘,价值几十万黄金,还说他们的哥哥季全特别好。我来上海劝捐,怕和其余人不和。幼丹分李进,今有争之事,但已断绝。”
李鸿章靠经营淮军发家,很快当上了巡抚,后来又管理了大清国的外交事业和洋务运动。在为国效力的同时,李鸿章也为自己积累了大量财富。
当时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丞相合肥瘦天下,农夫常熟荒天下。”
后半句讲的是翁同龢,常熟人,曾任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又叫大司农。前半句是李鸿章。李鸿章是合肥人。他是大学生,地位与总理相当。这句话用家乡的谐音讽刺了他们的贪婪,很巧妙。
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荃只身一人,驻守江宁城雨花台。已经过了两年,但对进攻来说还是太长了。
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李鸿章的淮军和左的楚军先后打下了许多城镇,海军也清理了长江水道。
在这种情况下,曾氏兄弟受到了很多批评。
首先,曾国荃被指责不自量力,试图以一个小小的吉字营奠定江宁城的基础并占得先机。
其次,曾国荃被指责不是战斗,而是死亡,他的作战计划也被批评是错误的。
第三,曾国藩被批评自私。明知曾国荃的才能有限,仍让他打头阵,不准其他人帮忙,从而消耗国家资源,拖延战争的结束。
在各种指责下,曾国藩有些动摇了。他想让李鸿章用西方武器援助江宁,但又担心曾国荃的反对。
曾国荃早已下定决心,要率先攻克江宁,做出第一份贡献。他决不允许别人染指他。
另外,据说江宁城里藏着洪秀全掠夺的所有金银财宝。面对如此大的诱惑,曾国荃更不可能与他人分享。
但是,战争不能一直这样下去,白白浪费国家的军饷和资源。
因此,曾国藩写了这封“致元帝,将李鸿章请攻江宁”的信,以说服他的弟弟同意李鸿章的支持。
曾国藩先是从关心弟弟的身体出发,然后开导他“不必天下第一”,但曾国荃始终不同意。
朝廷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于是批评曾国荃的贪婪,命令李鸿章去江宁支援。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曾国藩决定亲自前往江宁,并在信中商量对策。
“如果少荃到那时,也就是在那里,不回安徽去。如果你不到,我就坐船回家。总之我哥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无论邵荃麟和回宇是否被打压,我的名声都会稍有降低,而我弟弟的才华和道德却不会受损。”
如果李鸿章来了,他是不会回安庆的。如果李鸿章不来,他会在见到曾国荃后立即回安庆。
这样的安排其实很巧妙。如果李鸿章来支援曾国藩,李鸿章和元帝都是他的部下,攻下江宁城的功劳就要落到曾国藩头上了。虽然没有独占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还是落在了曾氏家族的身上。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虽然在很多事情上一直大公无私,但在如此巨大的成就面前,却表现出了他自私的一面。
曾国藩犹豫着要不要李鸿章支援江宁,李鸿章自己也很矛盾,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就李鸿章本人而言,他热衷于追名逐利,自然不想放过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功勋。
但另一方面,他知道这个作品不好。曾国荃既傲慢又强硬。如果得罪了他,以后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曾国藩自己也得罪不起。
李鸿章很聪明。他知道曾国藩心里一定不希望他抢走曾国荃的功劳。但由于僵持不下,加上朝廷的一再催促,他只好假装向李鸿章发出邀请。
于是李鸿章给曾氏兄弟写信,表明不会贪图老九的贡献,并解释了不能来的原因,就是夏天不能用火药,西方的武器也没用。
这个理由看起来很牵强,大家都知道是用来搪塞的。李鸿章用这个理由搪塞曾氏兄弟,曾氏兄弟也可以用这个理由继续搪塞朝廷,从而继续独占攻打江宁的功劳。
在《致元帝不敢得罪曾国荃的李鸿章》中,曾国藩说:“信我已读了,但其余部分我已抄寄。关少荃多次写信,但似乎从未想过要攻打金陵。知道哥哥军队的艰辛,就不想分享成果。如果你这么真诚,你会走得很远的。”
从信中可以看出,李鸿章迟迟不出兵的原因是不想与曾氏兄弟争夺军权,不想得罪曾氏兄弟。曾国藩深知这一点,他认为李鸿章这样做有过人之处。
事实上,李鸿章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方面向曾氏兄弟表明态度,说不能来了。另一方面,他背着朝廷说曾家兄弟不让他去。
后来朝廷命令李鸿章再次支援江宁。曾国荃得知后,对将军们说:“现在又有人来了。我们努力奋斗了两年。我们应该把功劳给别人吗?”
将军们异口同声地说:“我愿意战斗到死!”
由此,可以看出箕子阵营对援军的抵抗。
在这种情况下,反映出曾氏兄弟与李鸿章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防范的微妙关系。
可见,在名利面前,再友好的关系也可能出现裂痕,再亲密的联盟也可能分崩离析。这是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