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水渠村历史
县名:武功,1934。于右任在选择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大学)校址练武时,曾说:“武功因周武王成功而得名。”
历史的发展
武功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位于梅县牙槐镇。
秦汉时期的武功辖区相当于晋美县、岐山、周至、太白北。
汉元五年十二月,武功县被封为公王莽的封地,封汉。
新天封二年(15),改为广信郡。
汉永平八年(63年),恢复武功县,并台县,迁台亭(今扶风县柔古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共设武功县、灵武县、杨梅县等12县。
武寅(566年8月4日)北周元年,建武功城(武功镇)。
建德三年(574),废郡成立,行署迁至中亭川(武功镇)。
晋末隋唐时期,县治频繁设置。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7)改武亭郡,元元年(1264)复武。
明清时期,武功县未改。
民国成立后,武功县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93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杨凌成立。
1936陇海铁路修到武功,在杨凌设武功站。
1949 5月19武术解放,撤销保安和系统A,区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
全县分为城关、杨凌、大庄、普吉、学古、长宁、镇远、龚伟、三厂等9个区,76个乡镇。
9月,渭河三厂区(***5乡)划归密县。
1951年5月,杨凌区渭河以北上营、新寨乡,大庄区庙底南、北五村,毛家嘴、赵家崖、王家角,镇远区马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
1952年6月,原71乡镇缩减为64个乡镇。
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更名为乡人民委员会。第八区(龚伟)的贾超乡被划入第一区(城关)。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凌、普济三镇;上营、杜寨、李泰、大庄、张寨、南仁、普集、学古、北营、长宁、河道、代家、镇远、魏村、周村、牛台等16个乡镇合并为7个乡镇。
1958 5438+00年6月,人民公社成立,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分别是上游(城关)、红旗(杨凌)、跃进(普吉)、卫星(雪谷)、东风(长宁)、火箭(镇远)、中苏(苏坊)。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七个人民公社改为武功、杨凌、普吉、长宁、镇远五个人民公社,辖27个行政区。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生产大队。
1961 8月1日,武功县恢复建制,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244个生产大队。武功县迁到普济镇。
1964扶风县五泉公社关村、周嘉村划入武功县杨凌公社。
1965年4月,建立杨凌、普济、小村镇。
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全县设三镇,12乡,辖365个村民委员会(511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并将车站公社改为北营乡;武功公社就是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贾贵、东李家大、鲍晓、曲家划为普集镇;原学古公社的仁村、程家、小村、雪村属于小村。
2001,11,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撤销原观音寺、学古、北营乡,分别合并为大庄、小村、普济镇。
2011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3],武功县撤销南仁乡、代家乡、河道乡、普济街道,分别合并为普济镇、镇远镇、长宁镇、小村镇,全县由8镇4镇合并为8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