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特点是什么?
一、端午节的起源,今天有很多种说法:
1,纪念屈原说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为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4.古越民族的图腾祭祀理论
现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几何版画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氏族是历史上崇拜龙图腾的氏族——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不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并把自己比作龙的后代。其生产工具中,有大量的石器,也有铲、凿等小型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品,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特点:
1,吃粽子送粽子
每到端午节,很多人总会在家里包一堆粽子——端午节前两天,家庭主妇们往往开始忙碌起来,用酱油、酒、糖腌制排骨肉。包红豆沙饺子,还必须将红豆煮熟捣碎,用猪油和糖搅拌后炸至深红色有光泽;把糯米一个个增加到白胖;把街上买的棕榈叶洗干净。棕榈叶必须是新鲜的。用新鲜的棕榈叶包裹的粽子往往有竹子的香味,而陈年的叶子却没有这种好闻的味道。
胡普安的《中国民族风俗志:天台岁时录》中描述,天台人在端午节献上牛角和小米(即粽子)。在清朝光绪年间玉环殿的记载中,也有用糯米包裹的竹签互赠小米的记载。此外,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贴五毒图、挂艾叶、菖蒲剑、吃雄黄酒、在屋角喷雄黄酒等等。
2.插入菖蒲和艾叶
除了吃,你还可以在这一天找到许多不同的地方。节前,街上卖菖蒲、艾叶、香囊的人会突然多起来,但平时,菖蒲、艾叶比较稀少。端午节那天,一大早,附近村子的村民就来城里挑担子,小贩们则喊着要五颜六色的香包和香囊。空气中似乎充满了青草的芳香和强烈的药味。“粽子香,厨房香;艾叶,香气四溢;菖蒲插在门框里,出门就能看到麦子黄了;此处且有端阳!”楼道里很多人都挂了两把专门用红纸装饰过的菖蒲剑。老人们说艾叶和菖蒲是辟邪的好东西。邪的话就别管了,但我确实知道艾蒿是草药,可以用来艾灸,所以被民俗所信赖。比如眼睛红肿,用艾叶煮鸡蛋,把鸡蛋剥开,滚在眼睛上,可以相当有效;端午节,用点燃的艾叶熏制穴位也能治病。少年时,我对老人说的一切嗤之以鼻,现在却不敢忘记下结论。实践证明,老人的人生经验还是挺管用的。
另外,艾叶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驱蚊。小时候,我喜欢在户外乘凉。只要我点燃艾叶,蚊子就不敢靠近我。比现在的驱蚊片和蚊香都有效,气味很好闻。说起驱蚊剂,以前有一种雄黄“大炮”,点燃后散发出浓浓的、刺鼻的烟雾,放在床下、井边等蚊蝇多的地方。很快,人们发现到处都是死了的蚊子和苍蝇。三门、温岭、玉环等地,在端午节,也有洗药浴的习俗。一大锅黑色药液,用艾叶、菖蒲、马鞭草、大蓟、香附、鱼腥草、薄荷叶等熬制而成。老人说,洗完“午草浴”,身上一年都不会有疖子,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洗澡。现代人对端午节没有这样的口味。
3.喝雄黄酒。其实黄酒里掺了雄黄,就成了雄黄酒。不过现在喝雄黄酒的人不多了,说是有害的。其实雄黄酒的味道并不好,太浓了。可是很多人倒在屋前屋外,雄黄酒洒得到处都是。孩子的额头也被大人画上了“王”字。正如吃粽子与纪念屈原有关,喝雄黄酒也与白蛇的故事有关:修炼千年的白蛇仰慕尘世生活,化为白蛇,与徐贤结为恩爱夫妻。而法海则将白娘子视为妖魔,暗中指使徐显强中午劝白娘子喝雄黄酒。结果白娘子露出了真面目。这是由于法海的麻烦-人们爱上了异装癖,他坚持把酒吧带来的并发症。其实有这么一个美丽多情的女人,不管是人还是妖还是凡人,恋爱一次都是值得的。更何况和小妖精谈恋爱是那么的刺激。虽然不是发生在我们当地,但是一到端午节,这里的每个人都会讲这个故事,纪念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4、一根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称为长命线,用于驱鬼。因为端午节是五毒日,不是吉日。在天台等农村地区,至今还有一种说法,叫避子之日。这一天,香囊和香包也是不可或缺的。过去,女性会缝制香囊,用丝绸包裹苍术、雄黄等芳香药物,或用樟脑丸编织成网袋,寓意驱虫辟邪。其实在台州,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送端午”,也叫“望端午”,在台州方言里就是望的意思,就是每年端午节,嫁出去的女儿都会带着老公和孩子,以及猪蹄、鱼、鸡鸭等一些土特产(现在大多是高档礼品)到父母家团聚。
5.龙舟比赛。大多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以想象,锣鼓喧天,船只如箭一般飞来飞去,一定很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