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文化病理学特征
二,传统教师文化的病态表现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文化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病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教室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生涯的一个“方舟”。一个又一个教室就像一座城堡,有城墙,有护城河,把老师们隔开。在单兵作战、学科教学的传统工作模式的惯性引导下,教师之间相互独立。教师在教学经验和技能上自给自足,处于对已有经验的重复操作状态。老师们不合作,彼此孤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靠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课堂上的复杂问题。“老师不想观察和干涉别人的工作,也不想被观察。他们独立处理自己的教学事务,很少有人过问他们的做事方式,老师也很少互相干涉。”[4]他们很少花时间与同事分享想法、概念和新知识。这种“自主性”的代价,使得教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被孤立的境地,导致教师不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教学创新的大门就此关闭。
2.派系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一个学校群体中,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派系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的特点是教师属于分离的甚至是竞争的群体。在每个派系内部,老师们往往联系紧密,在* * *里的时间更多,享有一定的观点,追求相同的兴趣,但很少与派系外的成员交流,关系冷漠,或者相互对立。不同派别利用各自的手段和方法在学校中谋求权力、地位和资源,各个群体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对其他群体表现出冷漠甚至敌视。现实中,派系文化很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前景,因为教师的发展牢牢植根于教师在教育岗位上朝夕相处的同伴群体中,相互排斥阻碍了教师对外来创新的自我责任感,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或群体有保护倾向。
3.狭窄的竞争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都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教师为了超越他人或者保持竞争优势,往往会采取互相隐瞒秘密,暗中较劲的行为。经验分享只是一种偶然和被迫的行为。由于不科学的评价取向,教师之间形成了不健康的竞争,导致了“消极的相互依赖”,进而导致了“对抗性的互动”或“破坏性的对抗”。在消极的互动中,个体不仅关注自己的成功,还会阻止别人比自己更成功。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使教师难以体验到相互鼓励所产生的乐趣。
4.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导致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学生始终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师生关系的密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相当一部分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很强的优越感。他们不愿意主动接近学生,无法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拥有社会赋予的特权,以“绝对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体现了权威主义文化。
三,教师文化病态的原因
"文化是由历史凝结而成的稳定的生活方式."[5]作为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接触这种文化的个体的生存起到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从社会和心理层面决定这个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教师文化病态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文化传统对教师文化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复杂的历史成分,不仅为特定群体所传承,而且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中,积淀了他们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教师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积淀的文化,必然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祖传秘方不会泄露”、“教会的弟子会饿死”、“你不能把我心里所有的都扔掉”这样的观念还是有市场的。受此影响,不知不觉中,老师也会形成“留一手”的行为。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教师中的各种潜规则大有市场。对于不同“关系”的人,采用不同的社会交易规则与之交流。对于竞争对手的建议,他们往往以“我不知道”的谦虚方式来回答或象征性地处理事情,更大范围的知识享受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2.办学理念制约着教师文化的走向。“办学理念是对学校整体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理想导向。它在文化氛围中陶冶人的精神,凝聚人心,最终形成巨大的文化力量,推动学校改革,更新师生思维方式。”[6]办学理念对教师文化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如果学校以“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对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发展学生的做人、求知、创新等基本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动力,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处处体现一种充满关怀、关爱、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少数学生的深造做准备,教师的教育行为反映了一种应试的教师文化。
3.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影响了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升学率是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只关注教师所教学生一学期后或学生毕业时的考试成绩。教师通过自己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赢得校领导、同事和家长的认可,获得晋升的机会。同一个学科的老师为了获得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互相保守,教材和信息互相封闭。由于信息的封闭,教师往往局限于自己的教学经验,甚至狂妄自大,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虽然很多学校采取了集体备课等方式鼓励教师间的合作,但大多只是形式上的对教学进度的把握,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内容。这种崇尚竞争的评价方式限制了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使教师很难体验到相互鼓励的乐趣,教师之间也没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交流和启发,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第四,现代教师文化的建设
教师文化的病态现象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有效培养。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教师文化病理的认识和控制,促进积极健康的教师文化的形成。
1.营造教师文化形成的学校文化环境。人是文化人,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总会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长期生活在学校中,学校的文化环境对教师文化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杨叔子先生认为,办学其实就是一种氛围,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学校文化。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和观念,良好的环境可以引领一个人成长,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因此,在教师文化建设中,要以人为本,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教师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教师良好行为文化的形成。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可以优化教师文化,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在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中,要淡化分数至上的观念,强化师生感情。其次,在教师人际关系的评价中,要淡化个体之间的竞争意识,加强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和学习,加强团队合作。再次,在教师工作方法的评价中,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评价模式,努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2.培养教师的教育信念。
“信仰是人们自觉评价和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决定力量,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品质。信仰一旦形成并成熟,就会成为支配行为的决定性力量,在心理和行为上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7]“教育信仰是人们确认、认同、坚信和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生信念和社会信念在教育理念上的折射”。[8]它是在教师对自身工作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是教师自我成长和提高的强大精神力量,决定着教师教育的方向。只有具有坚定教育信念的教师,才能激发他们对事业的热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要促进教师文化的形成,首先必须从教育信念入手,帮助教师形成开放的、动态的、适应性的、和谐的教育信念体系,而教育信念的提升也是帮助教师转变角色、实现从“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标志。
3.人本管理体系的规定人本管理是“科学、人文、文化管理的融合”。[9]它是一种以人为恢复前提的人本管理,其管理机制渗透着文化管理的思想,是建设高质量教师文化的制度保障。首先,要让管理者和教师心理相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调动。作为知识群体的教师,人们更注重自由、情感和存在的价值,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沟通和信任。但是,人的意识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个体意识的提高,良好群体氛围的形成,往往依赖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忽视制度管理,教师的思想还没有达到自律的境界,往往不能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只有加强制度管理,教师遵守规章制度才能从一开始被制度束缚,经过一定时间的坚持和形成习惯,遵守规章制度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良好教风和校风的形成和巩固。
4.塑造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教师要相互倾听,凝聚合作的文化氛围,相互学习,分享自己的信念和力量,最终形成* * *同体、合作的文化,从而提高教学。”[10]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群体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体现团队精神的文化。合作教师文化必须建立在可靠和相互支持的学校环境基础上。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形成积极的态度,主动发展,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促进教师合作小组的形成。一是* * *相同的活动和任务。给教师布置同样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的任务,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教师形成合作意识,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是组织协调。通过加强教师的组织关系,形成教师合作的外部纽带,使教师产生融合的思想。三是教师之间的协调。* * *同样的活动和任务不能由个人单独完成。塑造教师合作文化的目的是鼓励教师相互交流,鼓励教师分享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教师的合作意向和感情。
5.营造民主的教师对话文化和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是形成优质教师文化的基本条件。努力营造校内外和谐的对话氛围,通过对话激活教师的内部知识,使个体知识形成动态开放的结构,使教师形成学术讨论、工作分析、问题交流等良好的亲和行为。首先,在教研活动中形成“对话文化”,通过鼓励教师与课程对话、教师与课题对话、教师与专家对话、教师与教师相互对话,营造自由交流、百家争鸣的“对话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次,教师和学生应该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实现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对话氛围必然会成为影响教师间合作文化的催化剂,促进教师间真诚、自觉、自然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