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的历史沿革
春秋以前,这里是华夏先民(主要是东胡人)和殷商移民居住的地方。东胡人勇猛,善骑射。经过漫长的原始氏族生活,他们进入了奴隶社会。
夏商时期,现在的辽阳地区属于颍州地区,是自然划分,不具备国家行政区的意义。
周朝辽阳属幽州。周武王四年(公元前1066年),吴王商议“释放姬子的俘虏,去朝鲜(即现在的辽阳地区),因为那里被封了”。姬子的“授人以礼,养蚕织锦”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燕昭王二十八至三十三年间(约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79年),燕派大将秦凯攻东湖,使之“一千多里外”,又攻济世朝鲜,“取两千里外”。然后在辽河流域设立辽东郡,同时设立湘平郡。郡县都在襄平城(今辽阳市老城)。
燕国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秦王为报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之仇,调兵攻打燕国,秦军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太子丹藏于燕水”(今太子河)。燕王听信了王佳芝的计策,杀死了太子丹,并把自己的头献给秦王,以求停战。秦王不予理会,继续进犯辽东。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燕国终于被秦国吞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全国分为三十六郡。辽东郡仍沿袭燕郡制,县城设在湘平县。
西汉沿袭秦制,辽东郡郡政府仍设在襄平县,辖襄平、苴九、新昌、、方、后城、辽堆等18郡。其中有湘平县、居久县(辽阳县贺兰镇梁家山脚下附近)、辽堆县(辽阳县小北河镇高坨子附近)。西汉末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国号新。仍设辽东郡,通往18郡,郡府设在湘平,湘平县改为昌平县。新朝亡后,改称湘平县。
东汉初仍设辽东郡,郡治襄平,导致11郡,以襄平为头郡。东汉末年(65,438+089),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称平洲牧。辽东郡分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辽东郡领湘平,居之。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上台后,自立为燕王,设百官百部,不久成为孙权在东吴的诸侯。
西汉时期已是东北重镇姜妍,在商业、手工业、矿业、文化艺术等方面已是辽东的中心城市,东汉和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礼仪骑乘、宴饮、乐舞、杂技、库房、厨房等壁画,表明当时的襄平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记载,此时的襄平城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池,土筑而成,四面有门,城内外居住着30余万人口。它是辽东郡最大的县,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商品贸易和各种货物的集散地。
魏靖楚二年(238),司马懿奉命引魏军讨公孙渊。同年,公孙割据政权被消灭,辽东郡并入魏国版图。魏在前公孙氏家族控制的地区建立平洲(先治辽阳以东的平洲,后迁),辖辽东等五郡。在湘平设立东夷校尉,统一管理。辽东郡辖9郡,以湘平为头郡。后来平洲并入幽州。
金武帝十年(274),恢复平洲。(办公地点先迁到昌黎、易县,后迁回湘平)。辖辽东、宣土、昌黎三县。辽东郡辖8县,以湘平为头郡。同时还设置了护东夷队长、平洲刺史、东夷队长来管理黑龙江流域东北大陆和朝鲜半岛从平洲以北到现在的各民族,实际上就是东北行政机构。咸宁三年(227),司马礼封为辽东王,辽东郡改为辽东州。六年后,国家分裂,复置辽东郡。
金朝大兴二年(319),鲜卑族慕容垂重建颜倩,攻占辽东郡,占领襄平,并将辽河以东地区划为辽东属地,由襄平统治。颜倩时期,平州下辖辽东、辽西等10郡,辽东郡下辖湘平、巨久、安石等12郡,州府、郡都设在湘平郡。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晖去世,慕容穆继位。辽东仍统治着香平,辖香平、居久等8郡。东晋太原五年(380),前秦灭前燕,辽东归前秦管辖。平洲和辽东郡与前燕相同。公元384年,慕容之子慕容垂起兵为后燕复辟,平洲、辽东两郡皆同前秦。
东晋末年,中国北方高句丽部落崛起。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根据辽东之地,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最早是燕国命名的,所以被废了。
北魏太炎元年(435年),高句丽王廉派遣使臣向北魏进贡。北魏时,安百里是三海统帅,是辽东公爵和高句丽国王。公元492年,魏末以高句丽王允为三海军事统帅,成为辽东郡的开国元勋。公元519年,高句丽死于王允,以世子为开国元勋,辽东郡高句丽王。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高句丽王阳被封为辽东郡开国之父,辽东王。高句丽人占领辽东城时,城垛的位置和规模与西汉时相同。
从颜倩到南北朝末期的近300年间,辽东地区先后被颜倩、侯炜和北周统治。这一时期,各族统治者在这里四分五裂,相互之间有战争,导致秦汉以来发展起来的辽东经济遭到破坏,湘平社会动荡不安,昔日的繁荣景象不复见。
隋朝时期,辽东地区仍沿用高句丽民族的建制。隋朝不容忍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曾三次出兵辽东,均以失败告终。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率军攻克高句丽,才攻克辽东城(今辽阳市老城)。唐朝占领辽东城后,定名为辽州。次年,仍称辽东城。同年,唐军攻取白彦城(今兖州市),改地为兖州。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陷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辖9都护府,42州,100郡。公元676年,安东胡夫迁至辽东城。
公元10世纪,契丹族崛起,开国名辽。神枢三年(918),辽朝皇帝耶律保机攻占辽东城,设辽阳府。次年,在襄平旧镇基础上,修复辽阳旧镇,改东平郡,设防御使,“铸铁凤凰于镇”,称铁凤城。天仙三年(928),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改辽阳府为南京。作为辽国首都,迁都东单王国首都辽阳,建东单宫(今辽阳市老城东北角),迁都耶律敦(辽天仙元年,公元926年,辽灭渤海,改国号为东单王国——东契丹,立耶律敦太子)。辽会同元年(938),改南京为东京,设立辽阳府。设置东京道,辖40州。其管辖范围包括康平县西部的大凌河下游,东部的滨海(日本海),东南部的鸭绿江南岸,北部的松嫩河汇流起点,东北部的黑龙江下游。东京都辽阳县辖辽阳、咸祥、叶禾、石木、孟子、兴辽、苏深、归仁、顺化等9县。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迁徙到辽阳的渤海人反抗辽当局加税、虐待船工。东京辽阳府军事首领林炎参加起义,取得领导权,宣布独立,建立政权,国号兴辽,建卿。一年后,起义失败。辽代天佐皇帝天庆六年(1116),渤海人高永昌在东京(辽阳)与汉人联合起义,自称大渤海皇帝,改隆基,数月后失败。
东单国在辽阳已经50多年了,是辽国五都之一。辽海地区经过契丹、汉、渤海、女真、高句丽人民的艰苦开发,成为“边民十万户,耕田千里”的农业富庶地区。辽代末期,北方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族崛起。公元1115、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府(今阿城县白城子)。1116年,晋国着手攻克东京辽阳郡(今辽阳市),仍沿袭辽国制度,以辽阳为东京(又称东都)为都城之一。以后东京路辽阳府改为东京路辽阳府,路、府均治辽阳老城。东京道隶属辽阳府、沃甫府、承州府、深州府、贵都府、盖州府、福州府。辽阳地区辖4县1镇;辽阳县、叶禾县(今唐唐马寨镇附近)、宜丰县(今弓长岭区附近)、石城县(今兖州市灯塔县西大窑镇)、昌邑镇。昌邑镇属于叶禾县。金代辽阳府城规模与辽代相当。
公元1155年,万来到东京辽阳郡,做了留守官和知府,掌握了军政大权。他联系了李氏世家的代表、与李氏有姻亲关系的张氏世家,以及辽阳地区有权势的武将、杜继义、福寿等,以支持自己。1161年,万在东京辽阳府正式称帝,大衔,开创了第五代金朝的皇帝业。同年12月,入京,登贞元殿,取代海陵王(颜延良),夺得金朝中央政权。
元至元六年(1269),辽阳为东京总行署,元二十四年(1287),辽阳等地设为省书。省直管7路有1户,分属12州,10县,有120个驿站。省管辽阳路,省、路管理处都在辽阳市老城区。辽阳路通往辽阳县、盖州、宜州。
元末至郑铮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1357年,红巾军兵分三路转战辽东,攻占辽阳,杀死益州总经理吕振。1361叛乱失败。
明代,在辽东费州郡,建立了军事驻防制度,修复了边墙,进行了军垦,使辽东地区城镇众多,农业发达,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之初,攻打辽东。1370年,元朝刘一在辽阳投降明朝,朱元璋下令设立辽东卫指挥所,刘一任都督。辽阳战败的元军将领洪保保不满,密谋刺杀刘一,投奔元军将领那霸。同年,明朝廷设立辽东指挥司,任命马云、王也为辽东杜威指挥官。在老鸦山寨(辽阳东)打败高家奴,先后占领辽阳、沈阳。明洪武十九年(1386),设立辽东都司,辖辽阳,辖25州。辽阳是辽东明朝统治的军事重镇,也是辽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六个卫生所和一个州。
明朝建国后,注重北方边防的管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达万里的防线上,有九个国防重镇,辽阳就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东北各要塞建有18城,其中辽阳城最大。据辽东记载,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到十六年,历时十余年。在旧城遗址的基础上,几经修建和扩建,成为一座砖石结构、周长超过24英里的方形城市。
当时辽阳6卫开垦土地5700余公顷,对移民实行10年后收租的政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振兴。它是明朝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北方女真部落。公元1621年,女真部队经过三天三夜占领辽阳城。那一年,他们迁到辽阳,在辽阳城东的太子河东岸建起了一座新城——东京城。1625迁都沈阳。
清朝夺取全国政权后,因辽东部发源地而划归盛京管辖。清初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形成了以城为纲,道路、侧门归其所有的卫城制度。奉天副总司令下辖兴城、辽阳、牛庄、开原、铁岭、抚顺等6个驻军城市。顺治十年(1653),设立辽阳府,辖辽阳县、海城县,管理汉人户籍、田赋。1657年辽阳府废,设辽阳郡,属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改县,设辽阳府,隶属奉天府,治州在今辽阳市。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设立辽阳府,隶属奉天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俄战争后,俄国将董卿铁路支线(长春至大连)转让给日本,次年“铁路用地”改为“南满铁路附属用地”。辽阳老城从护城河以西到火车站被强行分割为商埠。同年,日本帝国主义在辽阳设立领事馆,处理辽阳、辽中、泰安三县的领事事务。
1911辛亥革命胜利。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了各省道路区域表。丰田有三条路:辽沈路、东边路和陶畅路。辽阳府改为辽阳县,隶属辽沈道。辽阳县辖10区,包括1区(市内)、2区(大路烟台)、3区(胡莎)、4区(大安坪)、5区(后马屯)、6区(七岭子)、7区(刘二报)、8区(大罗背)、9区(大沙岭)。该县北起十里河,与沈阳接壤;朝鲜岭以东90里,与本溪接壤;向西80里到普河口,与辽中接壤;南至生铁岭130里与岫岩接壤。
1931 9月19日,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占领辽阳,辽阳成为日本殖民地。1934年,日伪当局将东北四省改为10省,辽阳县隶属奉天。1937 12 1日,辽阳县城区与“满铁子公司”合并,组成辽阳市。市府,护城河以西至车站的商埠区,归市府管辖。辽阳有五个区:瑞穗区、谢赫区、武胜区、日照区和太和区。
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进驻辽阳,成立辽阳警备司令部。65438年2月8日,辽宁省政府发布1号通令:第一行政督察办公室,设在辽阳市(办公室与辽阳市政府合署办公,不设其他办公室),辖鞍山市、辽阳市、辽阳县、台安县、辽中县、盘山县。
从3月1946到2月1948,国民党政府占领辽阳。1946 65438+10月1,辽阳市并入辽阳县,辽阳老城区归辽宁省管辖。1947,市区设立文胜镇、武胜镇。农村有10个区:大路烟台区、胡莎区、安平区、梁家区、七岭子区、刘二报区、唐马寨区、大沙岭区、峨眉区、孝感区。保甲制度实行区、镇以下。
1948年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辽阳,歼灭国民党政府军11000余人。同年7月15日,国民党政府军再次入侵辽阳。辽阳党政机关第二次从市区战略性撤离。同年10月30日,10,辽阳市县全境解放。此时辽阳市属于辽宁省,辽阳市下辖白塔区、文圣区、武胜区、襄平区、铁西区、兴隆区、街道街道六个区。1949年5月,撤销辽宁省,辽阳市隶属辽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