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起源和发展
戏剧艺术一般指以言语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在欧洲国家,戏剧被通俗地称为戏剧。Drama在英语中是drama和theater,来源于希腊语theater - theaton,意思是“观看的地方”。
戏剧艺术最初是从古代人民的节日和巫术仪式的活动中演变而来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由文学、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组成的综合艺术。一般通过人物、情节、场景、冲突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或主题,表现出艺术魅力。
中国早期戏剧是在日剧新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于1907年。那时候叫新剧或者文明剧。中国留日学生团体刘春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至今,中国的戏剧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1928这部新剧被中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命名为《戏剧》。
戏剧的发展
19年末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戏曲也经历了变革潮流的冲击,掀起了戏曲改良的浪潮。于是有了“时事游戏”,它已经融入了戏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学院的中国留学生自编自演了一部名为《官场丑史》的游戏,与传统经典有很大不同,部分情节借用了传统戏曲,为后来文人演戏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被视为中国早期戏剧的先驱。
中国戏剧的第一个繁荣期是五四前后的十年。这一时期,中国戏剧受到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影响和渗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但总的来说,现实主义是它的主旋律。由于受西方新浪漫主义的影响和对中国传统戏曲技法的吸收,五四时期戏剧的现实主义是诗意的现实主义。
戏班遍布全国,这种发展增加了戏剧的影响力。当时,几乎每一场政治运动都有若干戏剧来回应。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去剧院看戏已经成为主流的文化消费。这样,戏剧艺术就轰轰烈烈地进入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舞台。在那个变革精神蓬勃的时代,“看戏就是休闲”的时代已经过去,戏剧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与此同时,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如老舍、田汉、曹禺、郭沫若等。、以及作品《雷雨》、《茶馆》、《沉默中》等。都成为了戏剧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标志。
经典戏剧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剧本。在中国著名导演焦菊隐的指导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参加了演出。多年来,该剧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当代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茶馆》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演出,反响强烈,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茶馆》以老北京的一个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和抗战胜利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面貌。时间跨度50年,70个人物,真实展现了民族历史变迁的宏大图景。戏的最后,几个被世界毁灭,被命运捉弄的老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抓起街上捡来的纸钱,带着无奈的苦笑为自己举行了追悼会。这一幕的出现,描绘了一个人深陷贫困的时代的面貌,也昭示了这样一个时代必将结束,新时代必将到来的信息。《茶馆》演出的成功,既显示了老舍戏剧创作的英雄主义笔法,也体现了焦菊隐导演舞台处理的超人才华。
如何看一部剧
看一部剧,欣赏台词是重点。一部好剧的台词一定是有话要说的,不同于人们习惯看的影视剧的前奏。戏剧表演往往会不自觉地拉起幕布,人物在舞台上走来走去,用夸张的声音而不是平常的生活说话,就像在大声聊天一样。这就是戏剧中的“话”,主要以语言为表现手段,讲故事,引入情节,通过语言向观众解释人物关系和冲突。
看剧的时候,欣赏的第二个角度是看有没有剧。这个剧指的是戏剧。我们判断一部剧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具有戏剧性。其实这个要求对于所有的戏剧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戏剧独特的表现形式要求它更具有戏剧性。所谓戏剧性,即强烈的戏剧性动作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发展阶段
社会背景
戏剧是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形式,中国戏剧因社会变革的需要而产生。戏剧最初是从西方传入的,英文名是Drama。最开始中文翻译用的是新剧、文明剧等名称。
65438年至0920年,以萧伯纳名剧《沃伦夫人的职业》在上海新舞台上演和人民戏剧社成立为标志,该剧正式走上中国舞台。整个20世纪20年代,“戏剧”一词基本等同于后来的“戏剧”。
1928年,洪深导演提议将其命名为戏剧,以统一关于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各种称谓,并与中国传统戏曲相区别,以独立的艺术品格和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国艺术界。
戏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在欧洲国家一般称为戏剧。中国早期戏剧产生于1907年,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剧”,但辛亥革命后新剧逐渐衰落。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戏剧兴起。当时称之为“美剧”、“白剧”或“真新剧”。1928年,剧作家洪深提出了“戏剧”这个名称。著名的戏剧包括《威尼斯商人》。
晚清新剧时期
1906年冬,受日本“新派”戏剧的启发,日本在华留学生曾小谷、(Xi双饰)等于东京组织成立了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吴尊、马江时、谢、卢敬若等人先后加入。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刘春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徐天路》。同年,王中圣等人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标志着中国戏剧的奠基和开始。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被称为文明剧。1910(清二年)新剧传入辽宁,同盟会成员刘一舟(木铎饰)从关内来到辽阳演出新剧《江南愁》、《大陆春秋》。同年5月,赴奉天,联合戏曲艺术家丁香、杜云卿,先后在明升茶园演出了抨击封建专制的新剧《国会之血》。日本领事馆对此提出抗议,奉天市政当局屈服于压力,下令禁演该剧。1907-1917期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地出现了新文艺剧院、进化团、南开新剧院、新剧协等一批新剧种,演出了《热血》、《共和国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民国新剧时期
民国元年(1912),上海团团员苗天宇、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波兰亡国悲剧》、《民国之魂》等剧目。话剧传入辽宁后,全国各地的戏迷组织话剧演出。民国五年(1916),大连的宸妃和发起组织了一个剧社,并任社长。其成员大多是来自城市的商人和各行各业的报纸和学校的文化人物。他的戏剧包括滑稽戏剧《醉翁之意不在酒》、《妓院里的妓女》、《湘江之泪》和《同父异母兄弟》。11 (1922)抚顺基督教青年会附属小学在抚顺西剧场演出《恶婚》《造反案》。
14年,欧阳予倩赴大连、沈阳等地,向当地剧坛和喜欢新剧的青年人进行通俗艺术讲座,传播现代戏剧。中共沈阳市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启(女)和女师生被招募参加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秋瑾与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犯罪与求婚》等剧目。欧阳予倩和张光启还同台表演了《富贵人家的扇子》和《回家后》。同年2月,应大连中国青年协会的邀请,欧阳予倩作了“中国戏剧改革之路”的讲座。辽宁各地都组织了业余戏剧团体,演出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