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社火有哪些表现?

摘要:本溪社火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它属于武术,所以又叫“武射火”,当地俗称“武阳阁”。杨鹤立告诉记者,社火的表现主要是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本溪社火类似京剧里的武侠剧。出来的时候一般都是排第一,将军在前,军衔在后,显示出一种古战场的气势。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本溪社火的表演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溪社火”,又名舞阳阁,是一项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本溪市明山区和本溪满族自治县。以前交通闭塞,唐河和太子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以水运为主通道的河运码头。被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所吸引的中原商人络绎不绝,沿太子河冶铁采煤,商贾云集,成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中原古代的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融合和传承。由于太子河是其主要的交通动脉,流传区域大多沿太子河上游自下而上分布,形成了这里民俗文化生长的特殊地理环境。

一.活动介绍

社火是在节日和迎神比赛时表演的综艺节目和杂耍。从“打社火显神威”的民间歌谣中,可以理解“除疫抑恶,富而求荣”的含义。社火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初五到十五之间,正月十五是活动的高潮。社火队组织起来后,习惯上先拜庙,再从村里的东边走到西边,称为“踩街”。最后去一个预选好的场地,把演出圈起来,这叫“定场地”。演出时几场戏的顺序要根据节目内容所反映的年龄来安排。演出结束后,我们会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户人家,领导都会带领百姓在院子里走一条长蛇阵,意味着三灾六难都会一扫而空。如果有人家生病了,有了灾难,这一夜门窗都会大开。每当看到这一幕,“武体”一定要走一趟门,赶走瘟疫。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全队会去没有人,没有灯的地方,脱下戏服,也就是说社火活动结束了。敲锣打鼓,润物细无声,是社火活动的显著特点。本溪社火的表演程序是战斗中打。该阵明显受到当地秧歌的影响。在领队的带领下,众人走出了长蛇阵(带白菜)、八卦阵、六合阵等不同阵型。本溪社火每场演出不得少于四场。有二三十个以上的角色。因为都是武术,表演的大多是武将。也称为“武体”。背上挂旗,手持兵器,表情严肃,威风凛凛。队伍中只有领队不化妆,举着一面3尺见方、白底红边中间绣着“凌”字的旗子。行军结束后,依次上演一出戏,通过武术展示该剧的内容和情节。最后以散步结束。每次演出持续约2-3小时。

二。绩效程序

本溪社火的表演程序复杂,其表演区域可分为正场和负场。以鼓为中心,前场是演员背对鼓时,后场是面对鼓时。每部剧的主角都叫“架梁之人”(也就是武术家)。以两组艺术家完成一组动作后的“样子”为单位,称为“刻板印象”。每个角色的出场,统称为“印第安纳”。每部戏开头出来的都是“架梁”,出场动作以“飞脚”为主。击鼓时(击鼓时暂停),他必须站在中场的位置。然后,我们再做一套“引体向上”的动作,同时在反方向做一套“套路”。而其他角色则站在对场的立场,与“架梁”对抗。打斗开始前,鼓手先停鼓,然后鼓手喊“嗨!”突然的鼓声意味着战斗的开始。打架是国剧里的一个名词,就是打架。武秧歌的打斗分为五个回合。第一轮叫做“原地”,也就是说。打架的双方,在完成套路后,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第二轮叫做“单划”。“穿越”很像国剧里的“穿越”,也是一种调度手段。你来来去去,你交换位置。一个事务称为“单笔”;两次,是“双划”。第三回合称为“横场”,即双方分别从前后位置派遣到鼓的左右两侧。第四轮叫“双划”。第五轮叫“败”,即败后退出。不管是哪个角色,手里拿着什么样的武器,不管有多少人开始战斗,都要做这五轮动作。每一轮做的套路动作都差不多。比如第一轮刀转枪,从“转枪”开始,到“凤凰三点头”、“穿越”、“回马枪”、“转枪”,再到“凤凰三点头”、“搅枪”、“定格局”,直到第四轮结束。第五回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枪连发”、“泰山压顶”等动作。虽然动作略有增加,但都差不多。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武术队形,或者说套路。本溪社火的每一出戏都以被驯服或被俘虏而告终,比如白草的白大娘,三英大战的吕布,对松关的罗章,九龙山的杨再兴。

三。表演中使用武器

本溪社火表演中使用的武器种类繁多,有刀、棍、枪、剑、锤、鞭等。还有很多动作套路,比如:刀对枪,枪对棍,枪对三鞭,枪对斧,枪对双刀,枪对枪。使用不同的武器会有不同的“花样”,所以有很多“花样”,比如冲上去举枪、白持刀、身前扛棍、冲上去持斧等。根据武器的不同性能和特点,将这些动作整合成不同的动作套路。

四。特征

本溪社火沿袭古代传统形式,融入当地民俗,不加扭打,称为“武秧歌”。它以武术为中心,充分利用十八般兵器来展示武术的威力,从而形成了一大特色。社火艺术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早在“七五”期间,本溪的社火就与桓仁满族自治县当地的秧歌、要饭舞、乞丐舞、唱月亮一起被列入文化遗产。它的发掘和抢救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且对进一步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溪社火具有民间性、整合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本溪地区的民俗特色,是中原文化和东北文化进一步融合交流的产物。本溪社火以村落为单位,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传统社火类型,也有自己与教师的关系。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师徒间的口头传授,家里只传男不传女,村里人不允许传其他村的技艺。所以本溪社火虽然形式单一,但内容稳定。本溪社火的传承谱系:一代艺术家王婷丽(卧龙地区)。元张羽(卧龙地区),第二代艺人,学艺术1932年。三代艺术家陆、安承忠、(通江鱼地区)研究1940-1950。四代艺人杨鹤立(通江峪地区)、马永春(蜜蜡砬子村)研究1965、1963。

动词 (verb的缩写)代表性项目

本溪社火的代表节目有白草山、凤鸣关、对松关、虎牢关等,而盗仙草、天门阵、神农捉野苗等仍在整理挖掘中。通江鱼社火队安排的节目有《三英战吕布》、《对松关》、《长坂坡》等。杨鹤立说,因为现代人对历史故事了解不多,明年春节社火队再演出的时候,他准备补充一些解说,也准备吸收一些《岳飞传》、《双锁山》等节目的片段,安排更多的节目。杨鹤立告诉记者,本溪社火能存活到今天实属不易。如果没有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就会失传。他真的很高兴社会火得到了各个部门的重视。

不及物动词保护

20世纪80年代,本溪市人民美术馆和本溪县文化馆组织有关人员对本溪社火进行了普查和研究,并先后撰写、编辑出版了《辽宁民间舞蹈集成本溪卷》,对本溪包括社火在内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保存了这些艺术形式的珍贵资料,使其得到更好的静态保护。本溪社火被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项目后,本溪市人民艺术馆、本溪县文化馆成立课题组,收集整理本溪社火相关资料,挖掘研究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撰写论文,指导复演,制定保护规划,正式将本溪社火列入保护日程。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本溪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建项目)。

相关建议:

看辽宁传统文化知识,听东北大鼓,欣赏秧歌剪纸,认识辽宁。

辽宁饮食文化的特点——辽宁饮食文化介绍

辽宁方言有什么特点?辽宁方言特点介绍

辽宁有哪些婚礼习俗和文化?

海城小号戏有哪些艺术特色?海城小号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是什么?

抚顺秧歌有哪些表演形式?抚顺秧歌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概述。

庄河剪纸有哪些表现形式?庄河剪纸的表现形式及传承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