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历史

小号-小号

小号最初的形状是一端有吹口,另一端有喇叭的管子,长度可达数米。

从15世纪开始,小号就有了S形的卷曲形状,直到16世纪才改为类似于现代小号的椭圆形卷曲形状。大约在1770,有了伸缩小号,后来尝试做了带钥匙的小号。1780年,德国乐器制造商约翰·安德里亚·斯坦图制作了插管用小号。1790左右,发明了两个音的小号,然后从两个活塞增加到三个活塞。至此,小号基本定型。

小号音色清晰响亮,非常尖锐。不仅可以弹奏出激动人心的旋律,还可以弹奏出抒情优美的段落。所以无论是交响乐团,军乐团,爵士乐团,都是常见的乐器。小号的中音和高音是表现力最强的音区,中音的强度变化最大,低音听起来很弱很难弹,而高音最好,但音量不要太大。

一般小号都是降B调的乐器,还有C调和D调。用高音谱号谱号,乐谱比真实音高高两度。

乐器基调:降B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移调高和高二度记谱法。

实用范围:小团体F-小团体c。

结构组成:喷嘴、管体和机械。管道长度为1.355米,机械部分由活塞和活塞套组成。通过按压活塞连接旁通管,达到延长1号管的目的。活塞有两种:直动式和旋转式。

材料:磷铜管。

乐器特点:音色强劲,明亮尖锐,充满光彩,是铜管乐器家族中的高音乐器,它不仅能吹奏出响亮的圆号,还能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在小号中使用弱音器可以增加神秘感。

小号最早用于军队中传递信号,17世纪后成为管弦乐队和独奏乐器。在19世纪之前,小号只限于演奏泛音系列的音符,但在巴赫的时代,很多小号的演奏时间都长于在高音区演奏。可以通过安装不同长度的喷嘴(几个数管)来改变螺距。大约1830,小号加了阀键,方便演奏。小号是军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在爵士乐队中也被广泛使用。除了降B之外,C调、E调、A调也有小号,但是用的很少。小号嘹亮雄壮,多用于吹奏号角之声,演奏旋律。如威尔第的《阿依达》中的小号合奏,气势磅礴,极具煽动性。吹小号时,还可以在喇叭口处塞一个梨形的静音,挡住70%的排气量,从而达到改变音色表达抒情、奇幻、神秘的目的。

现代小号在管弦乐队中的应用

首先,三月那篇

在20世纪现代小号和作曲家诞生后的浪漫主义时期的管弦乐作品中,行进人物的段落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作曲家喜欢用现代小号来表现辉煌、胜利和壮丽的音乐形象。

首先,从法国作曲家柏辽兹(Berlioz 1803—1869+0869)创作的《幻想曲》第四乐章(走向惩罚)中,我们可以听到作者用四个小号和铜管乐器声部的合奏来演奏一首时而阴森残酷,时而辉煌庄严的进行曲。这一段是由一个没有高音域的渐进虚线音符来完成的。作曲家追求的是整个铜管声的和声效果。小号与整个铜管乐队的合奏形式及其效果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为了使小号不仅在听觉上,而且在视觉上更富有戏剧性,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在开罗上演歌剧《阿伊达》时,制作了一把长度为1871 cm的“埃及小号”。第二幕中的凯旋进行曲是在小号的第三和第六自然泛音之间进行的,旋律中自然泛音留下的re和fa音只有通过下降的M度活塞才能达到。它用来展示埃及军队打败埃塞俄比亚后回国时欢庆和壮观的场面。这部开创性的作品让观众耳目一新。后来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歌剧院在上演阿伊达的时候,仍然经常使用这种“埃及小号”。

柏辽兹的《幻影交响曲》如果强力演奏,会产生非常明亮饱满的音响效果。然后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用铜管乐声部的柔和合奏,奏出朦胧而短促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军队在远处行进。

现代小号在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运用可以说是一个例子,它在速度的变化、力度和调性的对比等几个方面充分发挥了现代小号的性能。现代小号庄严奏响的大自然主题,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无所不包的伟大,同时和声中从小和弦到大和弦的递进,暗含着一种神秘的意境。

二、圆号音乐部分

早在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作曲家就开始在作品中使用小号演奏类似圆号的段落。这是吹奏小号最简单的方法,也是表达乐器本身特点的最佳方式。19世纪现代小号诞生后,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和乐器本身结构的进步,小号式的乐段获得了新的发展,无论是调性还是技巧都远远超过了现代小号诞生之前的任何时期。浪漫主义之后的作曲家一般在歌剧、交响乐、交响诗、室内乐等形式和体裁中使用现代小号演奏圆号乐段。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有短励志Z和长唱功Z,有单声部和多声部。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在他的《意大利随想曲》的开头就使用了现代小号,演奏出庄严的号角音调,声音强劲。可以明显看出,作曲家用自然声系列创作了这首乐曲,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在罗马逗留期间,看着意大利皇家骑兵队在黄昏时经过广场,听到戴着羽毛帽、穿着鲜艳军装的小号手演奏的曲子而产生的灵感。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第三幕(威尔第1813-1901),为了表现威尼斯客人到来的盛况,用C调的六个小号合奏来演奏一个由自然音调组成的圆号音,声部一个接一个交错,给人留下了很大的印象。虽然以上两段是以自然的音乐序列写成的,但是用现代的活塞小号来演奏这些段落,会产生更加辉煌的效果,因为演奏者可以根据音乐的需要和自己的演奏习惯,随意选择相应调性的小号。

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Korsakov 1844-1908)在其西班牙随想曲第四乐章中使用了小号、法国号和小军鼓,具有安达卢西亚的特点。这个喇叭式的段落,打破了以往自然音系列的写法,使用了变音。为了获得更饱满的音响效果,作曲家同时用现代小号和圆号演奏了这首以三连音为特征的乐曲,生动地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象和西班牙人民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

大概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希尔(Mahier 1860-19IF)用现代小号演奏圆号曲调,并使其在一个乐章中多次出现以表达不同情感色彩的第五交响曲。在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中,出现了这种喇叭状的段落,第一次表现送葬队伍,第二次表现死亡的预感,第三次表现对过去的回忆。用同一个音乐动机来表达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代小号演奏史上尚属首次,也对现代小号演奏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至今这首曲子仍是世界各大交响乐团团体考试的必考文件之一。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创作的交响诗《英雄的一生》第四部分(战场上的英雄)生动地展示了运用现代小号演奏的号角音调来表达英雄主题,揭示英雄的内心世界和冒险精神。在这个号角声中,我们使用(spectrum 10)一个很长的跳跃音程,一系列变化的声音和一个连续的强音,充分发挥了现代小号的强大威力。

在演唱段落中运用现代小号的喇叭特性来呈现乐章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独创。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在《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三次使用了这段具有圆号特色的演唱段落,展现了森林的神秘气息,将人们的想象引向了一望无际的山川。从这里不难看出马勒对现代小号的偏爱,在艺术表现和演奏技巧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实践。这段演唱段落与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