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

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如下:

1.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会制约历史认识的视野:“只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下才能理解,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理解。”15世纪以前,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隔绝,交流有限,只能在狭小的视野中想象世界。从中外绘制的世界地图可以窥见端倪。

16世纪前后,随着“发现世界”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人对自然的认知领域大大拓展,他们眼中和笔下的世界越来越真实;与此同时,中国逐渐闭关自守,在中外论战中继续错失观察世界的机会。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时代风起云涌,西方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目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

然而,固守农耕经济壁垒的中国人,仍在闭关锁国中做着“去中国化”的美梦。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通过介绍正确的世界地理知识开始启蒙中国人的思想,就是最好的注脚。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物质、信息、思想在全球流动、交融,人类命运与共,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无论是“站在地球上”看待和理解人类的各个部分,还是立足中国看待世界,都必然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新的审视和解读。

2.不同时代或国家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国家意志、集团利益、阶级立场和价值观念,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解读。比如中西史家关于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还是贸易战的争论,同样,日本侵华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解读也有类似的分歧。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同一历史事物的解释标准和侧重点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不同时代对辛亥革命的关注程度不同:过去关注革命,想从辛亥革命中寻找法理依据;现在关注民主法治进程,想从辛亥革命中寻求历史资源。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伦理观念往往会形成强烈的社会心理和历史惯性,长期顽固地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

比如中国古代的去乡下化心态,这种心态根植于深厚的中央集权、以农为本、儒家伦理的传统,不仅衍生出了崇洋媚外的观念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是近代以来长期屈辱落后的根源。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列强军事侵略,这种可笑的对外认知残余依然不愿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3.历史理论和概念发展的影响

历史理论和概念的不断发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和方法。面对同样的和全部的历史事实,不同的历史学家的历史建构会有很大的不同。

史实是基本成分,但不是全部。历史知识和理论也在历史建构中发挥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许多解释历史的范式或理论,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近年来,有一些流行的历史观,如现代化、文明、整体和社会。

4.说明个体差异的影响。

同时代的人,由于性格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历史认知和解读。这种性格差异包括社会背景(如生活区域、阶级归属、利益诉求等。)、家庭背景、个人背景(如个人经历、知识水平、性格心理等。),这必然会影响研究者的立场、角度、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

比如,对于同一个太平天国事件,由于阶级归属、立场、认识角度、价值取向、对真相的把握(或对史料和真实性的占有)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带有明显主观倾向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