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落的历史发展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似、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川巧妙结合,而且在明清徽商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下,文化教育日益繁荣。回国后,他们以优雅、有文化、崇高、超然的心态构思建造房屋,使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加丰富,村落景观更加突出。皖南古村落已于2000年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已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宝贵财富。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黟县西递、宏村已率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山地村落特征,也称“徽州古村落”。皖南现存的古村落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以清代为主,明代以前的并不多见。

建筑,就其本身而言,具有结构布局的特点,不能使其具有永恒的价值,失去文化的支撑。建筑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研究皖南古村落,不能不考虑其背后深厚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发生和存在于徽州,并从中辐射和影响的典型的特色文化。地理上包括徽州府所辖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从历史上讲,主要是指从北宋宣和三年(1121)徽州府建立到清末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是徽州文化的主体。

皖南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所以对于当地人来说,相对少而贫瘠的土地是养活不了自己的。面对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当地人民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重视文学和商业的习俗。

徽州居民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通过科举改变人生的观念在当地根深蒂固。徽州历来文风鼎盛,历史上有记载。宋代徽州有12个书院,到清末有70个书院,562个社学。“一村十户不废读书”是当地教育发达的深刻写照。明清时期,徽州举人多达996人,状元618人,而仅休宁县就有19名状元。休宁“状元之乡”、“中国第一状元县”名副其实。在徽州,“连科三堂撰,十里四翰林”,“一九秀才,四兄弟史”,“同道翰林”,“父子史”等故事绝非空谈,足见当地文化之深厚,文风之昌盛,可誉于世,可夸于史。徽州山川秀美,绿水宜人,堪称“钟灵郁秀”、“人杰地灵”。

另一方面,与中国重农轻商的传统不同,商人受到依靠外出经商打天下,获得“徽商”美誉的徽州人的推崇。面对本地土地的匮乏,经商成为徽州人除了科举之外的另一条出路。自宋代以来,大量徽州人出国经商。徽商因为讲究诚信,方法灵活,获利颇丰,一时暴富于世的大有人在。

落花终会凋零,绿叶也需要归根。当一批批外出旅游和做生意的人回国时,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经历、一笔财富,更是一种愿景和一种文化。当地的景观结构使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紧凑紧凑,而当地重文重商的文化背景赋予其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浓郁的园林情调。小巧玲珑的结构特征和深厚的徽州文化内涵,使皖南古村落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作为徽州文化的载体,它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辉煌的经历,更是一种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