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文化简介

中国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以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至浙江钱塘江北岸,西北至江苏常州。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校正,年代开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发展到4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随后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和建立,表明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地域特色鲜明。

在马家浜文化中,居民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在许多地方都出土了大米、米粒和稻草。经过鉴定,籼稻和粳稻已被广泛种植。农具有穿甲斧、骨凿、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和其他家畜。渔猎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经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挂件等渔猎工具和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吴县草鞋山出土了用大麻纤维编织的纬凸罗纹,远比普通的素色亚麻高级。发现了许多房屋的遗迹。当时有榫卯结构的木柱,木柱间编芦苇再涂泥作壁;用芦苇、竹席、草捆覆盖屋顶;生活面压实,混有沙子和蜗牛壳;有些房子外面挖有排水沟。多红陶、腰檐陶壶、长方形卧式陶火架(或箅子)是这种文化中特有的炊具。死者葬在公共墓地,每个墓中的陪葬品不是很丰富,就是差别很大。在常州徐墩和吴县草鞋山发现了用陶器覆盖人头骨或将人头骨放入陶器的特殊埋葬习俗。还发现几座死者年龄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马家浜文化的继承者是崧泽文化。

1,发现更早更大——秋成遗址

1957发掘的浙江湖州市秋成遗址,在秋成东部、南部、西南部均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故称秋成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

下层,大约6000年前。这层楼是大型建筑遗迹。制作工具以石器为主,最具特色的是曲背矛和斜背舌面的穿甲斧。还有泥铲、铙钹、针等多种骨制工具。生活用具主要是带砂的红陶和带泥的红陶。有腰棱大锅、大锅形鼎、喇叭形环豆、腹部有一对牛鼻耳的陶罐,还有牛、鹿、猪、鱼等动物遗存。

中间层,约5000年前,属于崧泽文化。石器主要是扁穿孔斧和长石磅。生活用具多为黑陶,包括鼎、豆、壶、杯、碟和圆柱形器皿等。,具有规则的形状,其中一些装饰有圆形和三角形的雕刻图案。

在上层,也就是城墙部分,1957,发现夯土中伴有印花陶器、原始青瓷、红陶、黑陶和石器、青铜钹、玉王、玉黄等。最新的是印花陶器和原始陶器。在秋成鲁南文化的上层,出土了砂绳纹陶鼎、三角斜柄石磙、弧背石簪等遗物。

2.后来发现嘉兴马家浜遗址只有一半面积。

1959年早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浜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和古代遗物。65438年6月至0959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博物馆、杭州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组成考古队进行发掘。

发现有与秋成下层同类的遗迹,有房屋、墓葬等遗迹。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西南7.5km处,面积约1.5万m2。开挖区域位于场地中部,共5 * * *个场地,共计213m 2。表土下的文化层分为两层;上层以灰黑色粘土为主,夹红烧土层、淤泥层,厚度12-80 cm,有动物骨、石、石、骨、各种质地的陶片、建筑遗迹等;下层为黑色粘土,含大量腐烂的动物骨碎片,厚度为15-75 cm,比上层含有更多的动物骨,还有骨管、骨锥、骨针、骨镘、石斧、石块、陶片等。在上下两层交界处的泥土中发现了墓葬,出土了30具人骨,其中6具配有随葬品,生产工具放在腰间,装饰品放在头部,陶器放在不同的位置。出土器物有1多孔石斧、2个陶豆、4个壶、1壶、1纺车、2颗玉珠。还发现了长方形房屋的遗迹,南北7米,东西3米,门朝东,四周有一圈柱洞,残存木柱,部分木柱洞底部有木板。内部是经过处理的黄绿色土面,有红烧土块堆积而成的残壁,有树枝和芦苇的痕迹。在下文化层中,也发现了碳化的圆角菱形,与南湖菱形相似。

从出土的器物和遗物可以看出,生产的工具是有孔、有斧、有曲背的磨制石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主要特征,如腰间带砂的陶罐、牛鼻式双耳罐、带口的平底碗、地上的木建筑房屋、公共墓地和直肢葬等,都与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有所不同。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家的关注。1959年5月,新华社发来一条消息,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新闻记录》。

最终命名过程

1977之前,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时,由于马家浜文化遗址不多,资料相对较少,其中最早发掘的秋成下层和草鞋山八至十层的资料相对丰富,所以考古界有一种说法,“根据当时确定考古文化的标准和命名习惯,这类遗存应命名为秋成文化”,也有人提出命名为“草鞋山”。这样的争论持续了16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汝佐(浙江嘉兴人)在《考古》第5期1975发表论文,率先提出马家浜文化的名称。1977 165438+10月在南京召开的新石器时代学术研讨会上,由于夏鼐(吴汝祚浙大导师)等考古学家的坚持,确认以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周边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至此,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

1981 2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考古学会第三届年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听取了罗家角遗址的发掘报告,加深了对马家浜文化的了解。1984 11 10月在嘉兴举行的马家浜文化研讨会上,考古学家苏教授对马家浜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马家浜文化已收录于1990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量决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随后在桐乡罗家角遗址、余杭吴家埠遗址、常州围墩遗址的考古发掘,有力地证实了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及太湖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特别是罗家角遗址第四层的碳-14,测得距今7100多年,在水稻种植、纺织、制陶、工艺品制作等方面都是领先的创造,这无疑是对当时流行的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发展而来的观点的有力修正。

3.同期发现的吴江梅艳遗址。

同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发掘的吴江梅艳遗址中也有这种遗存。60年代,归于青莲岗文化。后来有人进一步将其界定为江南型青莲岗文化的马家浜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人将其与青莲岗文化区分开来,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得到了普遍认可。

4.罗家角遗址

位于浙江省桐乡县石门镇东北2公里处。从65438年到0956年,当地农民在稻田里挖出了大量的动物骨头、陶器碎片和精美的雕刻猪獠牙饰品。省文物部门派员调查,发现这是浙江迄今为止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场地总面积为654.38+20万平方米。1963年3月,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 11至1980 1,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古队,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对罗家角遗址进行发掘。总开挖面积1338平方米,已清理灰坑53个。发现了四个文化层,每个文化层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获得了794件小编号物品,包括5万多公斤陶器碎片和2000多公斤动物骨头。也发现了带有榫头和榫眼的木材和植物残骸,如大米。出土稻谷156粒,其中粳稻55粒,籼稻101粒。罗家角遗址的四个文化层属于马家浜文化,代表了马家浜文化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丰富了马家浜文化的内涵,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的早期类型,是我国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罗家角第四文化层出土的芦苇经碳14测定为7040 150年前,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陶器为7170 l0%%年。两个结果基本一致。马家浜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罗家角遗址的发掘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1987年,日本农耕史代表团专程到罗家角遗址考察马家浜文化。1989年,日本东亚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团考察罗家角遗址时说:“罗家角遗址出土稻作的发掘,证明这里是日本稻作的发源地之一。”日本广播大学教授、农学家渡边忠志(Tadashi Watanabe)说:“日本出版的关于马家浜文化的书刊都把罗家角写成罗家谷,因为它是水稻的发源地。”

5.嘉兴市分布

嘉兴马家浜文化类型的重要遗址有马家浜、吴家浜、甘家埭和钟家岗。桐乡的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强门;海宁郭家石大桥、汾桥港;海盐彭城、平湖大汾塘、嘉善小横岗、大王遗址等。

6.太湖流域江苏、无锡、常州、上海、杭州及湖区分布。

下层有湖州的秋成、杭州的吴家埠、苏州的月城、吴县的草鞋山、吴江的美年、上海的袁家岱、青浦的崧泽,下层有常州的围墩、武进的潘家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