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郡在安史之乱中得与失。这是谁的错?

安史之乱所向披靡的时候,整个唐朝真的在文安变脸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在常山县拨乱反正,给了叛军很大的打击,大唐的士气为之一振。

十天后,常山县再次被叛军攻陷,颜杲卿和儿子* * *上坟。

以后的读者提起此事,难免会一边伤感一边问一个问题:“河南马平川,守不住了,太原离常山县不远。他们为什么不救颜杲卿?”

今天就来说说常山县拨乱反正后大唐做出的一些反应。

常山县的收复是一次惊天动地的胜利。

首先,颜杲卿活捉了一个义军高级将领(李)的首级,活捉了两个义军军政高级官员(高妙和何千源)。

其次,山西反攻河北最重要的通道井陉口再次被大唐中央政府控制,因为常山县就在井陉口附近。

最后常山县率先垂范,鼓励河北省二十四县中的十七县重新挂上大唐的旗帜。

如果安史之乱到此结束,那么大家在奖励功勋的时候,一定会把颜杲卿扶正视为整个战役的转折点。

换句话说,有这样一个功劳,只要哪个家族不犯死罪,都有资格和唐帝国同归于尽。

提交战报的时候应该怎么写贡献这么大?

传统史书说,这一切都是因为颜氏兄弟,尤其是颜高庆。但如果我们着眼于现实和政治,就会发现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

一份战报多数情况下应该这样写: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兄弟们的帮助下,前线圈内同志与常山县长颜高庆取得联系,约定于某年某月某日开战,结束汉奸安禄山对河北的罪恶统治。

在战斗过程中,以上各部队都有突出贡献,但贡献最大的自然是处于指挥中间的上级领导,其他人的作用自然是次要的。

如果颜杲卿这样写战报,一定会赢得很多人的友谊,因为这点水花的贡献哪怕是一点点点缀,也足够后人吃好几辈子了。

然而,颜杲卿似乎并没有这样做。他认为常山县拨乱反正的第一功臣是自己和弟弟颜真卿,其他人都是次要的。

当颜杲卿的儿子取了的首级,护送高妙、何谦源到太原时,太原最高军政长官王看了颜杲卿给皇帝的信后,非常不高兴。

按照颜杲卿的战报,那不就是说相关地区的市级大佬和省级大佬都是浪费吃素的,只有颜氏兄弟在认真做事吗?

如果这份战报交给长安,先不说有没有功劳,恐怕王等人都会被训斥。

在王看来,这个能够扭转整个竞选局面的关键事件,必须在他的英明领导和积极组织下才能实现!

你是什么人,颜高青,敢把功劳据为己有?

你要明白,颜杲卿是被安禄山任命为常山郡最高军政长官的。在王等人眼里,颜杲卿等人都是伪政府官员,他是临危受命坐镇太原的重要人物。

王取榆林将军为太原尹,魏、张介然为太守、河南解度访使,晋吴将军程为鲁都督史,求贼。

而且,就算把事情说清楚,也必须承认一点:王之前确实和颜杲卿有过接触,他认为在颜杲卿的过程中,他是第一个把事情做对的人,这也在情理之中。

高青说病不看事,令子往返计议,太原阴结以应,令平鲁节度使贾勋取幽州。

结果颜杲卿的战报一写就成了前方战区最高指挥官(王)打酱油,伪满政府高官(颜杲卿)当主角。王粲·叶澄不会生气吗?

愤怒的王立即将颜杲卿的儿子送回常山县,并派亲信带着的人头护送高妙和何到长安,并写了新的诏书。

在这封信中,王自然率先垂范:在王的英明领导和积极组织下,伪满政府官员颜杲卿等人浪子回头,故河北时局大好!

到了太原,你要靠王隐居,也就是教你离开春光明媚等等。为自己多做,毁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不要再派使节来献了。

收到这封信后非常高兴,并称赞王,认为他没有选错人。老王,你真的值得信赖!希望你再接再厉,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继承行业从上表来看,我觉得我是有所作为的。玄宗不知道,却向继承产业的将军鞠躬,数百人被赏以牙官。

王对颜杲卿进行了报复,他的弟弟颜真卿也被一个叫贺兰的人抢了功劳。

当时,河北起义军认为颜真卿是最受欢迎的领袖,但贺兰·金铭通过各种手段使他成为关键人物。颜真卿顾全大局,也不与贺兰成争明朝。

我到明屯平原以南养马,振庆事事商议,所以把兵权稍稍移至金铭,我并不觉得过分。真情在堂意的帮助下让金铭知道了。

因为传统史书把颜氏兄弟写成正义的化身,当我们看到王的小动作时,自然会认为他是一个小人;看到贺兰金铭的小动作,自然会想到他也是个小人;看到颜真卿不与贺兰争名,自然会觉得他的形象极其高大。

这是历史的真相吗?我不确定,但我觉得事情不应该这么离谱。

关于王的历史记载只有两种。

第一条记载是王侵吞了颜杲卿的功劳,然后为了杀人拒绝救援常山郡,导致常山郡再次失陷,颜杲卿一家惨死。

小夜曲,谁未能保持他的计划,转向河东求助。在他继承生意之前,他忙着杀贼,一个兵也没剩下。高青日夜奋战,井尽粮绝,媒尽粮绝,第六日落入陷阱,与陆谦为敌。

单看这个记录,王叶澄就算死一百次也不怪。

但如果我们看另一个记录,就会有些耐人寻味。

后来派文官崔忠到太原,接管王的军权。崔忠大概不喜欢王,所以一直在侮辱他。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那就有意义了,因为可以和第一段史料联系起来。

问题是,崔忠不停地侮辱王,李光弼却非常生气。

当时,李光弼受郭子仪推荐,率军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县。后来李光弼在太原时,经常在不同场合提到崔忠侮辱王,并以此为借口杀了崔忠!

广弼从晋城、河间引兵五千,入太原。在此之前,节度使王在政治上是荒谬的,帝国顾问崔忠在太原率领军队。每次威胁要继承产业,他都不公平。并呈上书,令士兵交光弼。所有的元素都是疯狂而轻松的,见光了就不会为此付出代价,反而会生气接受。

这是个问题!

在第一部史料中,王是一个额头上刻着“坏蛋”二字的家伙。崔忠不断侮辱他,难道不是一大乐事吗?

但李光弼在杀死崔忠的时候,却一直提到自己侮辱了王,给人一种李光弼似乎对王怀恨在心的感觉。

如果王真是诬陷、盗用颜杲卿功劳的小人,李光弼为什么要为他申诉?李光弼不怕激起别人的逆反心理吗?

如果把这两种史料结合起来,自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史书虽然不能说王盗用了颜杲卿的功劳,但肯定注入了太多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