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免死金牌真的存在吗?它始于哪个朝代?谁是第一个得到它的人?
自汉代以来,《丹书铁券》代代相传,几乎每个朝代、每个世代都有。“铁券”原来是刻在券面上,再灌以朱砂,所以叫“丹书铁契”。梁用银子写了字,即“银券”。隋代用金写字,又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人也称“铁券”为“金书铁券”。
明朝也不例外。在明代历史上,铁券有几种不同的名称——世券、专利券、公券、博券、侯券、英雄券等等。
史明御府之司:“英雄铁票:洪武二年,太祖欲封英雄,议为铁票,未定制。又或者说,台州人钱收藏了王唐宠赠送的铁券,派使臣去取,因作风问题而亏本。其制如瓦,第一为七。公二等: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一个高九英寸五分钟,宽一英尺六英寸。侯三等:一个高九寸,宽一尺五寸五分;一个是八英寸五分高,一英尺五英寸宽;一个高八英寸,宽一英尺四英寸五分钟。二等:一个是七寸五分高一尺三寸五分宽;一个是六英寸五分高,一英尺两英寸五分宽。刻一份详细的简历和人情次数,记录他的功绩;为了防止走得太远,应该刻上免罪减罪的数字。这些字嵌在金子里。每九十七对,各分为两部分,左授予功臣,右藏于内府,使其合而为一,以取信于人。三年六侠,二十八侯,铁券。男: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盛丰、邓禹、常茂。侯:唐鹤、唐生宗、卢仲衡、周德兴、华云龙、顾实、耿秉文、、、、郑宇春、费菊、吴亮、吴震、、、、、、、康多、朱良祖、傅有德、胡梅、韩正、黄彬。二十五年,改制铁券,赠予傅友德、、耿秉文、及已故的、、、穆时英等八人。永乐之初,也有捐助者,捐助京南。”
《万历业编,券内外黄》:“公、侯、伯拜,皆赐铁券,形如瓦,面上镌刻字,身及子孙免死之次数。质如翡翠,不似铁。所有的字都是金色的。左右各有两个关隘,一个供主收贮,一个供藏府加封拍照。所谓免死,除了谋反,所有死罪都免。然而,豁免后,它将是皮革爵格鲁,它不允许继续密封。掩护他的生活。这是去问世爵老爷们,他们的话都一样。”
现存明代“丹书铁券”是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赠送给青海省地方官莱文·伯利文的铁券。铁券现藏青海省博物馆。1999去西藏路过西宁的时候有幸亲眼看到。此券高36.5cm,宽22cm,重1.3 kg。正面错别字195个,其中“...我已经吃了一千块石头,但我还是跟你发誓:如果我犯了除谋反之外的死罪,我就饶你一次,以酬谢你……”券的背面,有一行楷书:“如果你犯罪,米露根本不会给。”与《明史·御府志司》所载伯爵“铁票”的规定及《万录》所编左右票内外发黄相比较,证明《史记》基本准确。
1996年9月2日,邮电部发行《中国古代档案馆藏》特种邮票1一套4枚,其中第三枚设计使用了这张“铁券”的实物照片。
在明朝,不是所有的爵位都给券和米露,但王守仁(王阳明)被封为爵士。《明史·王守仁传》:“论功勋,特立光禄博士、朱郭、新建伯。一岁遗传一千石。但是,铁券是不给的。老鲁不给。”
被抢券的人也不在少数,比如明初第一功臣李善长,死时获得爵位,武定侯的曾孙郭勋...
现存最早的“铁券”是《明史·御府志四》中记载的“唐代吴越王赐铁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我没有亲眼见过这个物体。现在摘录周的《最早的勋章——丹书铁券》说:“现存最早的铁券是铁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张“铁券”是公元897年,唐昭宗叶莉送给我镇海镇东使钱缪的。'铁券'由铁制成,形似瓦片,长29.8cm,宽52cm,厚2.41cm,重约132。上面嵌有350个金字,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非常笨拙,现金字符大多被剥离。它的主要内容是记录吴越国王钱缪征服常东的功绩。"